為了儘快幫助嶺南人學會耕種、實現糧產豐收,熊午良特地從自己的封地裡選派出了很多有經驗的老農。連同曲陽書院裡一批摩拳擦掌欲要大展身手的農家宗師、農家學子,一起打包送過去——作為嶺南人的技術指導。
這些農家子弟,滿懷建功立業之心,歡天喜地地收拾行囊,奔向【蒼梧北】。
在他們眼裡,一年三熟的嶺南,簡直是做學問最好的地方!上天的恩賜!
尤其熊午良還交給了他們一個重要的任務——尋找傳說中的‘占城稻’!
作為曾經出現在歷史教科書中的稻種,占城稻的威力可想而知——此稻種在真實歷史上於宋代傳入中原,不但耐旱、高產、適應性強,而且成熟得快,自種至收僅五十餘日。
占城稻配合晚稻,可以在東南大多數地區都至少實現一年兩熟。
正是這樣的神稻種,促進了真實歷史上宋朝的空前繁榮。
熊午良對那些農家子弟描述‘五十餘日即可成熟的稻種’,那些農家子弟第一時間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世上竟有如此神物?
用不著熊午良再激勵什麼,所有農家宗師、學子幾乎同時發瘋了——
“尋得此物!我學派必將青史垂名!”農家宗師亢奮地揮著雙手如是道:“再過一千年,後人也要記住我們的名字!”
他們就這樣出發了。
話說熊午良倒也不指望他們真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占城稻,畢竟這玩意的原產地遠在越南,可是現在連福建南部的位置都算得上是嶺南的一部分……等到他們從福建開荒到越南,還不一定是猴年馬月呢。
不過,有這些農家人的指點,確實很快就能教會五溪人耕種!
貴族拓荒團、被釋放並授予爵位的流賊們、五溪人……三派勢力聯手,共同開發,進度極快。
而且三股勢力形成了穩定的制衡局面,熊午良得以控制全域性、完全控制這些新開墾出來的土地。
《楚始皇本紀》載:‘帝克嶺南,收其心,後設三郡,得民數十萬,嶺南從此為楚也。’
……
秦國,咸陽。
近年來,秦國在對外邦交上倒是很消停,沒再打什麼戰爭。
南邊的楚國還在舔司馬錯聯軍攻楚大戰留下的傷口,而秦國重新佔據了武關,南部地區較為穩定。
而北邊,趙國經過幾輪進攻之後,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面對拼死抵擋的秦國和主動來援的魏、韓兩國,每一步推進都要付出不小的代價,綜合來看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