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他也是為數不多知道秦堯龍族身份的人。那個奇怪的讖語雖然不知道有多少根據,但假如能有一份希望,道尊也希望它能夠變成現實。一旦將聖教推翻,大家都有好處,道門自然也不例外。
要說不再執意招攬,則是因為秦堯命不久矣,但又樹敵太多。岸東森林一戰,就不知道得罪了多少高手及其背後勢力;而且聖教跟秦堯不對付,同時已知的還有憤怒之主、沈家、公孫家……這小夥子太能惹事了。
假如入門幾年就死了,結果卻白白落下了遍地的仇家,這筆生意怎麼算都似乎有點不划算。
而要是將來那個讖語實現,那麼秦堯更會成為抗拒聖教最前沿的人物。這種生死存亡的事件上,與其參與過深不如隔岸觀火。
至於說參悟劍意,道尊覺得這就是比較遙遠的事情了,全憑秦堯的造化。哪知道這才一會兒功夫,秦堯竟然領悟到了這麼深的層次。
終於,道尊收起了劍,笑吟吟地捋著花白的鬍鬚看著秦堯。姚秦過去要說話,卻被他揮手製止,示意繼續看下去。
只見秦堯手持看似輕盈的長劍,卻彷彿掄起了十萬八千斤的金箍棒,又好似手持鐵釺子當繡花針,每一個動作都那麼晦澀生疏,越看越難看。
但是在秦堯的心裡,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在這個視野開闊的絕高處小院裡,秦堯一眼看到的,便是正午烈日之下的帝觀峰,那也是姚秦自小就生活的那座峰。
真武山一直有個傳聞,說是真武大帝數千年前於帝觀峰上觀望朝陽,足足七七四十九日之後終於悟透絕學真意。
於是後世穿鑿附會,不知多少代高手前赴後繼,在帝觀峰上觀望朝陽或餘暉,就想著能夠感悟到真武大帝當年的一絲真意,恐怕就受用無窮。
還別說,倒也有那麼一些高人,在這個過程之中產生了一些感悟。其實這跟帝觀峰和太陽並無直接關係,因為修煉的人多了,而且多是高明之輩,期間總會有些巧合。
可事情的真相是,當年真武大帝卻是在這玉虛峰上修煉,觀望著遠處的帝觀峰,由此才有了那麼一段際遇。
而且當時恰恰就是在這個小院的方位,一邊練劍一邊遠眺帝觀峰。此時的秦堯也一樣,道尊的劍術只是給了他啟發,開啟了一扇門,而一旦進門之後,完全是按照當年“帝觀”的路子練了下去。
直接抓住了源頭,這可就比後世反覆淬鍊獲得劍意的路子快太多了。
至於說為何其他人這麼多年來都沒有產生這種感悟,一來是在道尊小院裡修煉的人少,視角不同自然感悟不同。
另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則是他們手中沒有龍陽破魔劍!
遠眺帝觀峰,其峰如劍,左側雲隱峰昂揚如蛇,右側踏雁峰蜷伏若龜,大江由中間穿過,繞著帝觀峰半圈之後浩蕩東去,正合了龜蛇鎖江之勢。
但是真正仔細觀望的話,那條浩蕩的大江才是整副豪邁圖景的關鍵所在。有了這江,於是整幅山水像是有了生命,從而靈動了起來。
也正是有了這條扭動如龍的大江,從而“啟用”了兩側龜蛇般的山嶽,迎著帝觀峰那倚天長劍之勢,形成了一副活脫脫的龍盤武踞。
武,是為玄武,龜身蛇首。雖然如傳說般罕見,卻真實存在,至少秦堯手頭就經常把玩綠加黑。
當然也正是活生生的綠加黑太熟悉,從而讓秦堯此時的劍術入門更快。
劍走龍陽,又知玄武習性,故而太容易在此引發氣機。
秦堯只覺得一股血氣在經脈之中流走,直接連通了龍陽破魔劍。於是有時候甚至不是秦堯自己在刻意揮舞,反倒是龍陽破魔劍引導著秦堯的走向!
玄乎其玄,妙不可言。
如今在他的心中,那條大江就是一條舞動的長龍,兩側龜蛇盤繞抵角纏鬥。在此形勢下,中間那座高聳的帝觀峰彷彿真的化作了一柄長劍,直刺蒼穹……
姚秦在一旁此時也看出了一些門道,瞪大眼睛樂不可支,當然也從中似乎體悟到了不少東西。馮真人更是由驚到恐,已經對秦堯的資質產生了懼意。此子幸虧命不久矣,否則將來太可怕了。
至於道尊太微真人的反應,卻反倒是最奇特。一開始他還比較得意,也比較滿意秦堯的表現,但是到了最後卻發現問題不對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