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中樂聲陣陣,雲煙繚繚。千隻牛油巨燭或吊於殿頂,或置於兩壁,但在這宏大深遠的大殿中,它們所放射的光華還遠遠不夠。然而在半明半暗間,燭火映在畫壁雕樑所貼的金帛上所放射出的迷離光暈,也令人有何似在人間之感。
殿兩側各開三排席,坐百官,分文武列席。
席前藏一道回形暗渠,摻了特製香料的清泉徐徐從自暗渠中流轉,嫋嫋松香不斷自暗渠上的鏤花銅格中浮起,如煙似霧,給這凡間宮室添了些許仙家氣象。
長生殿正中以白玉鑲碧紋石輔地,冬溫而夏涼,此時百名宮女正自隨著聲聲鼓點翩翩起舞。除了那一記記忽緩忽急的鼓聲外,再無其它伴樂。鼓聲若一道大江,表面波緩浪靜,水下卻是暗流洶湧,聲聲鼓音或超前,或拖後,皆落在眾人心跳之間,伴隨著宮女的擺臂抬足,直如牽著觀舞之人如在水下疾行,在座座暗礁與人魚間穿梭往復,或驚或喜,不能自已。
一舞已罷,鼓聲餘韻仍猶在百官耳中迴盪。一時間殿中一片死寂,人人屏息,不知是誰先屏不住大喝一聲好鼓,殿中方彩聲如雷!
長生殿盡頭高臺上擺放的不是龍椅金案,而是架於兩尊金獅上的一面大鼓,明皇著赤金綢服,雙手持槌,高舉向天,仍沉浸在鼓的餘味之中。
楊玉環盈盈立起,手捧金盃,聲如珠玉落盤,道:“陛下鼓藝無雙,臣妾謹以此杯為陛下賀!”
明皇此時方吐出久藏於胸的一口氣,收了鼓槌,從楊玉環手中接過金盃,長笑一聲,道:“好!來,諸卿與朕同飲此杯,待酒過三巡,再賞玉環天下無雙的琵琶!”
文武百官飲過一巡後,紛紛落坐,獨楊國忠立著,朗聲道:“自陛下主政以來,四海清平,外夷賓服,天降吉兆,百姓安居。陛下鼓藝無雙,盡展天下之主雄姿,娘娘獨擅琵琶,與陛下正是龍騰而鳳隨。今日陛下有娘娘相伴,本身已是龍鳳呈祥的大吉之相!臣楊國忠謹為陛下賀!”
這一番話聽得明皇龍心大悅,望了一望楊玉環,大笑道:“說得好!諸卿再飲!”
這一巡酒過後,有份在這殿上說話的重臣大將紛紛發言,大讚陛下樂藝無敵,娘娘實乃仙女下凡等等,這一干馬屁自然精粗有別,大體與個人身份地位相仿。那官大些的,拍著的馬屁聽著就受用些。諸臣之間馬屁功夫雖然相去無幾,但天長日久的積累下來,也就慢慢在官爵俸祿上顯出了差別來。
長生殿中,歌樂如熾,馬屁橫飛,君臣盡歡。
在這酒不醉人人自醉時,只聽得嘩啦啦鎧甲聲響,武將席中已立起一員猛將,身披鎦金獅心甲,玄色面龐,雙目如電,一臉濃須修剪得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於威猛殺伐中透著一線精明。
他獅心甲上斑斑駁駁,刀劍劃痕處處皆是。這一長身而起,一道莽莽風沙氣息立刻撲面而來,顯然也是一員長年在沙場征戰的猛將。
他高舉酒爵,朗聲道:“末將安祿山,恭祝楊妃娘娘仙容不老,特為娘娘獻上由北極雪貂心頭熱血煉成的雪玉膏十瓶,功能駐顏不老。臣再祝陛下千秋萬歲,更開盛世,此番帶來鐵背龍駒一匹敬獻!”
安祿山此言一出,群臣既小聲地議論起來。群臣雖都是見多識廣之輩,但安祿山所獻兩樣貢品也是前所未聞。不過他身兼三鎮節度史,擁兵十萬,可以說是權傾一方,蒐羅得到稀世之珍也很尋常。只是他獻賀禮時先將楊玉環放在前面,而把明皇置後,卻是大不敬之舉。
果然明皇雙眼微眯,先笑著向楊玉環望了望,方向安祿山道:“朝有禮法綱常。朕問你,適才你進貢異寶,為何要將楊妃置於朕之前呢?”
明皇一言即出,殿中登時一片寂靜,群臣心中惴惴者有之,幸災樂禍者有之,穩坐釣魚臺者有之,心態不一,都要看安祿山如何作答。
安祿山沉聲道:“臣本是胡人,蒙陛下厚愛,方在這殿中有了一席之地。我們胡人習俗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楊妃與陛下本是一體,是以臣才將楊妃置於陛下之前。”
楊玉環聞言一怔,掩口輕笑道:“我又不是你的娘,你何以如此?”
哪知安祿山忽然離席下跪,高聲道:“若娘娘不棄,臣安祿山願為娘娘螟蛉義子!母后在上,請受孩兒一拜!”
楊玉環與明皇一怔之際,安祿山已是連磕了數個頭。明皇不由得失笑向楊玉環道:“玉環,你覺得怎樣?”
楊玉環淺笑道:“這個孩兒很聰明呢,我很喜歡。”
明皇哈哈大笑道:“即是如此,朕就準你收了這個義子!諸卿同飲!”
群臣轟然而起,人人心中都在大罵安祿山。他年紀可著實比楊玉環大了不少,誰知竟然厚顏無恥至此,居然會認楊貴妃為乾孃!而且安祿山那一聲母后也是大有學問。須知楊玉環雖只是個貴妃,但此時宮中皇后大位空缺已久,實際上她即是後宮之主。安祿山如此一叫,楊玉環自然高興。安祿山久守邊關,又是胡人,雖然雄踞三鎮,但滿殿權臣本來都有些瞧不大上他,認為他不過是一介武夫而已,沒想到居然也是如此有心機。
群臣大罵之餘,少不得心中有些落寞,若早知如此結果,說不定他們就要率先行此險棋了。
殿中一時盡歡,只是不知除了明皇之外,有多少人各懷鬼胎。就在歌舞昇平之際,侍立在階前的高力士忽然瞥見大殿簾後有一個小太監正不住地向自己使著眼色。高力士凝神一瞧,認出那人是自己親信的小太監李輔國。高力士知他素來伶俐,辦事又很得力,識得大體,在這種時候敢來找自己,勢必是出了什麼大事。
高力士回頭一望,見明皇仍沉浸在絲樂歌舞之中,完全沒有注意到自己這邊,於是悄悄退出明皇的視線範圍,悄悄繞到了簾後,隨著李輔國出了長生殿。
剛一出殿,高力士就一把抓住李輔國的肩頭,將他拉了過來,低聲道:“有什麼天大的事非要在這個時候說?擾了陛下的興,你又有幾顆腦袋夠砍的?”
李輔國忙陪笑道:“高公公,真是十萬火急之事,我身子單薄,擔不得誤了事的責任。這等大事,只有您才能定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