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染頓了頓,聲音微微上揚。“就拿競業協議來說,整個公司,就您沒有簽過。”
“齊總是真正把您當自己人,也給了您很大的自主權。”
餘慶聲是最早一批跟著齊悅的人,熬過了一桶泡麵都要分著吃最困難的時期,其他人走的走,散的散,只有餘慶聲一直都在。
齊悅給予了餘慶聲最大的信任,篤定他不會走,也自認為待他不錯,所以這二十多年,就沒想過跟他籤什麼競業協議。
風投公司畢竟不是齊悅一個人的公司,後期資本注入後,公司以個人創造的利潤為升職加薪標準。
而餘慶聲這麼多年創造的利潤實在是有限,一直都沒能升,哪怕是這次的農產品是個潛力股,利潤短期內也不可能達到合夥人標準。
齊悅給了餘慶聲在分公司最大的限權,也給了他她能給的最大支援,但升職為合夥人,確實是無能為力。
風投行業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
餘慶聲只是和其他投行的人吃過一頓飯,訊息就傳到了公司股東耳朵裡。
連齊悅都很訝異,餘慶聲會爆雷,找了他確認。
餘慶聲也沒有藏著掖著,直說要帶走農產品專案,齊悅自然不肯。
今天餘慶聲把農產品專案帶走跳到別的公司,齊悅明天就要上財經頭條,成為國內投行的眾矢之的。
齊悅和餘慶聲不歡而散。
沒有競業協議就意味著餘慶聲隨時能走,不受任何限制。
專案跟公司籤的合同馬上到期,續不續約,主動權現在在他們手裡。
對於農產品專案來說,
一個是雖然投資了,但以前並不看好他們,甚至正常籤合同5年,因為覺得效益不好,愣生生將5年改成3年的齊悅公司。
一個是力保他們,和他們共進退,給他們全力支援的餘慶聲。
有點良心都知道怎麼選。
這場和齊悅公司的博弈,餘慶聲穩穩地佔了上風。
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股東們不斷施壓,身邊沒有一個人敢接這個活兒。
徐染主動請纓。
徐染跟餘慶聲不一樣,因為新能源和短影片的大爆,她創造的利潤,已遠超現在的職位。
公司沒有連跳三級的先例,破格當投資經理後的兩三年,哪怕是又投成了多個高利潤專案,公司的其他股東因為她年輕又是女孩子,以資歷不夠為由,多次駁回了她的升職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