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明,我並沒有看過這兩位考生的卷子,只是利用【知機】獲得了對方動作的趨勢。”這邊正解釋著,他突然話鋒一轉,“有沒有人能告訴我,【知機】的原理是什麼?”
聽到這句,基本全場考生的背後都感覺一涼。
儒家血脈中的“君臣師徒父子”相互剋制的認知實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提出這個問題的考生鬥膽回答道:“【知機】是透過讓斬妖人本身和某處的炁之間形成共振來得知對方資訊的炁術。”
“沒錯,但不準確。”
此時,譚盛風將自己放在衣服口袋備用的木筆取了出來,用【通用炁術·燎原】將一半的它燒成了細碎的黑色粉末,隨後將粉末吹散在了空中。
那些黑灰色的粉末並沒有依照著物理規律散落一地,反而在空中彷彿被粘連住那般停滯住了。
譚盛風拿著剩下的半截木筆在空中書寫了起來。
“目前比較通用的【知機】是透過在特定區域擬造出一個與斬妖人本體相似的體塊,然後盡量讓自己的炁去配合另一邊炁的流動,最後達到【知其玄機】的作用。是一個你主動去配合對方的邏輯。”
不少考生恍然大悟。
“但從來沒有人規定,【知機】一定要用這個方法去實行。”
“如果在使用【知機】時反其道而行之,透過把錨點釘在別處將那邊炁的流動傳回到自身上,就可以實現資訊壓縮回傳的效果。”
“換言之,讓對方來配合你。”
“錨點越小,那麼它的變化就會越明顯。”
這也是為什麼對方趴在嶽莫隱筆上的炁核只有針尖大小。
這個手段可以說是非常隱蔽的,如果他們沒選到嶽莫隱身上,或者說吸取的炁再少上那麼一些,恐怕真的就能順順當當地完成了這次筆試了。
在一眾考生震驚的目光中,譚盛風再次回扣了之前的主題:“現在知道為什麼一定透過筆試的這個形式讓你們打好基礎了嗎?如果對炁術的基礎原理足夠瞭解,你們就會發現很多炁術都可以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延展使用方法。”
相比於之前那幹巴巴的說教,在有了這一番演示後,幾乎所有的考生都對這位監考官心悅誠服了起來。
在譚盛風演示作弊手法的期間,另兩位監考官用傳訊炁術竊竊私語。
其中一位說:“他們原本應該見好就收的。”
斬妖人群體中受教育程度高的其實還是少數。
如果真的按照極其嚴格的標準去約束考場紀律的話,那每年能透過斬妖人考核的人就更少了。
而一個體系總會有流入、流出和一定損耗,為了保證整個體系的正常運轉,流入必須大於流出才行。
所以在筆試階段放點水,看到一些無關痛癢的作弊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過去,已經成為了一種監考官們不會宣之於口的共識。
其實跟譚盛風在同一考場監考只不過守在另外兩個角度的監考官也發現了一些嘗試作弊了的考生,並將他們的座位號和姓名都傳訊給了坐在最前方的譚盛風。
在觀察後譚盛風會單獨將他們的備注出來,把最終的審判權交到梅臨淵手上。
另一位回應道:“確實,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