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要在比試結束之前將對手“解決”掉,是因為若不如此,一場比試便要算作平局,而平局則是交戰雙方實力較強武者不願意看到的局面。
依照五州演武的慣例,一場比試時間結束,若分不出勝負,便算作一場平局。
比試結束後,若兩名武者打成平局,則兩名武者各積一分。
因此,在一場比試之中,若是出現了平局,對實力較強的武者來說,無異於三分變為一分,白白地丟失兩分。
所以若想要讓自己的分數以及自己的積分更高一些,便是一定要下定決心,將對手儘快解決掉,至少要在比試時間將近之時,解決掉對手武者。
而此“解決”非彼解決。
它其實指的是,無論採取何種方法,要令對手喪失戰鬥能力。
在以比試或者說以切磋為名的五州演武來說,令對手喪失戰鬥能力的範圍則要更加的小一些,也就是要讓對手暫時失去戰鬥能力,且不能造成致命傷害。
這些在五州演武上從沒有人公開說過,但確實是參加五州演武的武者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而且,武者由於對武學的認知遠遠超出常人,武者們在實力上雖有差異,但每位武者在打鬥的掌控力上也遠非常人可以輕易理解。
總之,點到為止,對於武者來說是極為簡單的一件事。
聽到那語氣淡然武者的說法,場下的觀眾之中,又響起了一陣熱烈的議論……
“一時下不了重手?他們可是武者,下手定然是比咱們平民百姓還要狠得多。”
人群中,一位看上去顯然是非武者裝扮的人,一臉不以為然地說道。
“你這是刻板印象!”
很快,人群中便有武者開始反駁起了方才說武者下手更狠的那一番言論。
“是啊!就算是武者,他們也是人。誰也不是石頭縫裡蹦出來的,都有爹孃教養,人家武者只是本事比咱大,和狠不狠有什麼關係?”
也有人為武者鳴起了不平。
“嫉妒唄!”
“我嫉妒什麼?我有什麼可嫉妒的?可笑!”那人回應道。
“你說你嫉妒什麼?你說說,整個原國誰還沒習過幾天武?怎麼?你小時候難道家裡沒給你攢錢進私立武館習武嗎?你怎麼沒成武者?是因為你不夠狠嗎?”
那人的一番言論果然是引起了人群的不快。
原國以武為尊,每一名原國孩童,只要開始牙牙學語,無論家境是否富有,幾乎無一例外,都會被父母送到大大小小的武館去考察武學資質,期待著他們成為一名武者,甚至是一名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