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孃見惹了大禍,兩眼一翻便暈了過去。
好在,那汪大人隨和,沒有和她置氣,頒發了貞節牌坊便走了。
那牌坊,是給阿青嫂的。
族裡不傻,朝廷有了新風,便給她也申了一個。沒想到其他的都沒批下來,狀元坪村倒只有阿青嫂一個。
汪大人臨走時,還留給我一個小小的毛筆。
他勸阿青嫂:「凡事須得向前看,你如今還有一個孩子,便好好過日子吧。」
阿青嫂沒有解釋,只是把毛筆收了起來,拿布緊緊裹著。
倒是阿孃,因著不識趣,被村裡人笑稱為「攔詔豬」。
鄉野間沒有新鮮事,貞節牌坊這樣的大事,大家不敢開起門來說。
只有阿孃這樣一樁醜事,能被大家津津議論著。
剛好她又姓朱,家中勢力亦沒有多少,便被大家戲稱「攔詔豬」。
如此,阿孃的名字便倒著寫了。
她約莫也是回味出了什麼,剛好碰見我爹回來,兩人關起來嘀咕了半天。
第二天,我娘開門潑了一盆水,帶著一個竹編盆來找阿青嫂了。
「阿青嫂,多謝你這幾日替我照顧小女兒,我家日子也過得寬裕了,總不能叫孩子給別人家養著,如今也該還回來了,你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