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隊:許知瀾。
德國:格雷塔·邁爾洛坎普。
日本:三木由裡。
中國隊:飛羽。
日本:神谷愛。
美國:睿娜·斯通。
斯洛維尼亞:卡其婭·戈倫耶茨。
雖然是最重要的決賽,但隔離區的氛圍卻比前幾次明顯更友好。可能是因為最後只剩8人,大家都有些惺惺相惜,反而開始像朋友一樣聊天。幾位外國選手很驚訝飛羽並非全職運動員,更是震驚於她即將開始眼科醫生生涯。
“那你這次奧運之後,還會繼續攀巖嗎?”由裡和她已經很熟了,提問很直接。
“肯定會一直攀巖,但比賽就不一定有時間了。”
“那你會覺得可惜嗎?自己剛剛回到賽場,就打進奧運決賽。說明你是為了頂尖國際賽場而生的人。”卡其婭對此也很感興趣,追加了一個問題。
飛羽沒有急著回答,而是想了想:“可惜是肯定可惜的。但如果讓我徹底放棄眼科,我也會同樣的可惜。這種二選一對我來說太殘忍了。”
由裡倒是想的很開:“別擔心,你不一定要像我們這樣刷比賽,你可以在一年中的賽事裡選兩三站自己時間假期合適的參加就行。”
飛羽笑笑,未來的事情不是她當下要考慮的。
她要考慮的是如何拿下今天的比賽。
提前觀察攀石線路時,飛羽認真聽著大家的討論,也貢獻出自己對線路的理解。大家一致同意今天的四條線是這次奧運以來最有挑戰的——線路本身並不刁鑽,和前面兩輪比賽一樣,要盡量滿足大量非攀巖愛好者的泛奧運觀眾的觀看喜好。但為了和前面兩輪做出困難程度的區分,決賽上用到的巖點和造型,居然全都沒有打釘點。一個也沒有。
這些巖點造型有磨砂表面也有光滑表面,但不管表面如何,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好抓、不好踩。
這種線路看似不刁鑽,但比單純刁鑽的線路更加難以對付。這種情況下,定線員往往會線上路的每個點上設定不同的優勢與劣勢,比如起步點間距大,對高個子友好、對小個子來說很難。但到了zone區有好幾個造型點擠在一起時,卻又變成小個子的送分題、大個子的超綱題。
這個特點在飛羽爬第一條技巧線時就深刻體會。這條線她爬了3遍,踩著關門前最後5秒才成功top。
四點起步,兩個腳點同在下方造型,兩個手點卻距離很遠,而且各自所在巖壁面呈270度夾角。選手就像是站在拐角處,身體貼著牆,左手努力往左半邊牆壁的左側伸,右手則是去右半邊牆壁的右側上方伸。而增加難度的地方在於巖壁本身的大傾角,還有兩個手點凹槽的方向竟然是朝著運動員的!
也就是說選手不能靠手指關節勾住凹槽來穩住自己的身體,而要靠手指反提的拉力硬生生把本就因為巖壁仰角而向後倒的自己穩穩拽住。但這兩個手點的距離太遠了,飛羽拼盡全力也只是讓兩手的指尖勉強夠到手點,根本不夠做標準的反提。於是她毫無疑問的掉了下來。
下來後她拿刷子使勁刷了兩個手點,又花了幾秒鐘“面壁”思考。
這次她調整了策略。在兩腳踩上造型,左手抓住手點之後,右手並沒有向右邊夠去,而是也伸向了左手手點,換手握住。身體順勢向□□倒,左手壓在腳點造型上,然後抬起右腳——她竟然用右腳抵住了原本右手的手點!
以這個獨具創新的起步姿勢穩定起步後,飛羽成功到達zone區拿下第一個5分,然後靠紮實的腿部功底把自己送到10分點,並且夠到了top點。可這裡仍然有一個極小的仰角,她在嘗試合手時,因為重心向後倒而掉落下來。
再度刷巖點、觀察、打粉和甩手放鬆後,開始第三次嘗試,身體已經對前面的姿勢有了肌肉記憶,順利來到top點。然後她把小心的踱著碎步把腳往所踩造型上最高的位置上送,待腳踩穩後,頂胯讓自己的重心更接近巖壁,然後用頭抵住又上側的手點造型,讓身體穩住。然後在此慢慢合手。
top!決賽第一條線路,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