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題不是無解,但只有兩個人在4分鐘內解出來。大部分人嘗試到最後只剩十幾秒的時候,都直接選擇了放棄。
飛羽和一旁的許知瀾咬耳朵:“我知道男子線路大部分都是暴力拆解,但這麼簡單粗暴還是有些不適應。”
許知瀾贊同:“我也不太適應,感覺都不需要做太多解題,幹就完了。”
“關鍵這也不簡單啊,你明知道只要跳起來控住就行,但你就是跳不到位,或者控不住。”
“嘖嘖,控不住,真的控不住。”
“要不怎麼說一力降十會呢,男子很少有像女子那樣爬的剛柔並濟的,基本都是大力出奇跡。”
“我記得你十幾歲時候也是大力型的吧?”
許知瀾說的沒錯,飛羽十幾歲時參加比賽,雖然很擅長讀線,但遇到難點基本還是靠蠻力,上臂的蠻力,還有手指和手腕的蠻力。
“還真是,我以前也是大力選手吧?不過那時候體重輕,優勢比較大。不像現在,已經走不了大力路線,只能走技術流了。”
“你屬於技術流裡有大力,大力派裡有技術的。”許知瀾總結。
“哈哈哈哈那不就是我兩頭不不沾嘛。”飛羽自嘲。
“沒有沒有,我不是那個意思。”許知瀾正色,“咱們一起訓練這一個多月,我看得出來你力量絕對不差,在當今女子選手裡排得上前十。但你會收著力,盡量用頭腦和技巧,只在不得不用蠻力的時候才用力。我覺得這是很聰明的辦法。”
被認真表揚的飛羽有些臉紅,忙岔開話題:“看,張禮卿開始第四條線了。”
前面三條線都是單色,這條直接出現了三種顏色。從定線員的角度,在一條攀石線上同時選三種顏色,絕對不單純是為了好看,而是包含了明確的資訊。
仔細看,這條線用了黑色的造型和巖點代表精細位置,包括兩個只能容納兩根指頭的指洞,一個幾乎是毫米級的小捏點,還有一個凹陷月牙形狀的縱向造型。綠色代表大塊但表面光滑的造型。白色則用來做視覺區分。
起步點的左手要放在一個極小的指洞內,然後透過擺蕩將自己動態甩到右上方遠處的另一個指洞。這要求甩過去之後右手的中指和無名指能精準的插進指洞裡。如果不能準確入洞,手指必然會撞到洞口,輕則疼痛重則受傷。
張禮卿第一次撞到了手指,下來後休整了將近30秒。但手指似乎疼痛明顯,再次嘗試時他明顯不敢伸出手指,最終時間結束,不得不放棄第四條線。
華愚做為大賽經驗豐富的老將,在這條線上經驗明顯豐富一些。他一眼就看出這裡對精準度的要求,所以在第一個指洞到第二個指洞間的動態明顯控制了速度,這樣在手接近第二個指洞時,他的身體動作幅度很小,有充分的時間看準然後伸手指,先保住了5分。
但緊接著的小捏點再一次給手指帶來了壓力,他在這裡因為沒有捏住又摔了下來。
第三次嘗試,終於過了小捏點,拿到10分。但通往最後25分top點中途的那個凹陷月牙,又一次讓他的手指不堪重負,最後不得不看著時間結束。
四條攀石線路結束後,華愚排名18,暫時安全。但張禮卿排名30開外,要想進入半決賽,他需要在下午的難度賽上盡可能多拿分。
攀石結束後是男子速度賽預賽。預賽一共4輪,選手們分為1、2、3、4四組,第一輪四組對應爬a、b、c、d四條道,第二輪集體右移,分別爬b、c、d、a四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