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她在這裡滑落。
後面又嘗試了三次,在最後這一步最終沒有成功。這條線她只得10分。
5分鐘休息後,她開始第二條平衡線。鏡頭裡幾乎沒有給她近景,陸風銘在螢幕上只能看到她的背影。
單從背影看,她似乎胸有成竹,但表現卻不盡人意。
這條平衡線巖壁向內微微傾斜5度,一共七個點,包括四個玫紅色點和三個綠色點,都是又大又光滑且沒有凹槽的造型,在其中一個zone點和最後的top點都加上了不到半個指頭大小的輔助點。
飛羽三點起步後,依靠不錯的臂長輕松夠到了玫紅色手一個點,兩腳在兩個綠色造型上站穩。此時她的兩手拍在兩個呈90度略靠近的一大一小月牙造型上,接下來只需要把兩只腳固定在這兩個月牙造型,再站直身子去夠側上方的top點即可。
但她和前面幾個選手一樣,在這裡狀況百出。
她嘗試了各種固定兩腳的排列組合,左腳掛、左腳蹭、左腳扣、右腳踩、右腳側方蹬、右腳反方向蹬,但都不能固定好雙腳後讓身體在巖壁上站立起來。
陸風銘看的有些焦急,不由說出口:“別松左手!別用動態!”
但飛羽嘗試了兩次,都是直接動態兩隻手拍過去,然後不出意外的跌落。
觀眾視角和運動員視角下的線路解題方法很難相同。
一方面,觀眾身處遠距離,只能看到平面佈局和選手位置,卻看不清巖點的形狀、紋理、凸起角度等,所以觀眾一般預設每個巖點的每個位置都可用。但實際比賽對遠動員來說,巖點上往往只有一兩處是舒服的可用用的位置。
另一方面,因為觀眾看到的線路是2d,對巖點之間的間距、角度都難以準確評估,而且對運動員的臂展、柔韌性等都只是粗略估計。
還有一些打在造型上的小點,觀眾可以看到,所以認為運動員只有伸手夠就能夠到。但運動員的視線很可能被造型的凸起擋住,無法準確評估小點的位置,所以有可能在靜態就能夠到的情況下選擇動態。
飛羽就是這種情況。
她在墊子上觀察時視線被造型凸起阻擋,認為最後的top點又小又遠。而當她爬到倒數第二個點終於準備站起來時,她的視線更是完完全全被top造型擋住。
她只得冒險選擇動態。
這條線直到時間結束她都沒有成功完攀,遺憾只有再積10分。
第三條線是純力量線,大仰角、小巖點,看線路設計幾乎是70的引體向上加30的仰角大動態。這是飛羽絕對的統治區。
但她居然嘗試了三次都沒有top,第三次甚至連最後一個動態都出現了動作變形。
三條線結束後,她總共積30分,排名三十開外。
陸風銘非常著急,這不是他熟悉的飛羽。他熟悉的飛羽非常擅長讀線,而且綜合能力極強,放在國際賽場上也絕對一流。而不是今天這樣,連續三條線因為能力不夠或思路不對而不能完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