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總,你覺得這個專案的前景如何?”
談工作楊晨在行,他馬上興趣就上頭了。
“副董事長,您看,據我們瞭解的情況,這裡整體的自然稟賦是非常好的,有山、有水,有峽谷、有叢林,有原野,自然豐富度非常好,比我以前管理過的專案更有特點,不單一、有特色,而且這裡的滿族和蒙族的文化還非常凸出,將來如果運營起來還是容易出彩的。”
“是的,我的判斷也是。”
“還有,壩上的名氣高,距離市場和客源地很近,今後的市場拓展相對成本不高,這不同於一個新的的專案和景區。”
“嗯嗯……”
“不足也有,……”
“說來聽聽?”
“一是專案地處於景區內部,門票我們就不要想了,那份收入自然是獲取不到的。”
“二是,除了看、觀光以為外,體驗感還是不夠,吃住行的條件太缺乏,遊樂和遊憩的產品基本為零。專案自身還帶一個高爾夫球場,運營成本會非常巨大。”
“我也想到了,這該怎麼辦?”
“我短時間裡還不會有一個相對周全的答案,不過本底不錯,就成功了一半。”
“資源是優勢,也是成敗的關鍵之一。”
“最大的問題是……”
“還有什麼?”
“壩上的氣候比較惡劣,每天只有510分可以經營,其它時間段裡要麼大雪封山、要麼景觀蕭瑟,不合適運營。冬天的絕對氣溫我看資料都到了零下3040度,很不利於開展正常經營活動。當地人這個時候都不工作,甚至要下壩過冬,他們管這種候鳥式的生產模式叫做‘貓冬’。”
高一涵聽到他詳細的分析,在讚佩中陷入了沉吟。一年中大半年無法正常經營,那專案再好,時間成本所帶來的運營壓力就太大了,這些因素都是她需要認真評估分析後才能去做決策。
“那,你的意見是?”
“要慎重!您還是等我再看看,完了我會給您我的參考意見。”
“你的意見很關鍵,你說OK,我們就推進收購,進入入手的流程;你說不OK,我想我也不會盲動。”
“不一定唯我的想法來判斷。“想,其實它的有些比較劣勢是可以利用的。”
“哦……?”
“比如,下雪了,我們可以開展滑雪專案,體驗感不是更好?高爾夫球沒有說遊客就不能在雪地裡玩耍,如果真的有雪地高爾夫,遊客不是也覺得很新奇嗎?有時候,做“不同”比做“相同”更能打動消費者,旅遊產品就是需要有‘差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