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略大人堅持認為朝廷應當給劉招孫升為參將,至少也得是個遊擊。他這幾天天天讓茅元儀寫奏疏給皇上,讓兵部儘快來核驗軍功,旁敲側擊提醒老皇帝說話要算話,至少給劉招孫一個指揮使噹噹,畢竟幾千人都看見劉把總殺了阿敏,不可寒了東路將士的心。
也不知道老皇帝看了楊鎬奏疏會不會痛風病發作,提前一年駕崩。楊鎬知道萬曆的脾氣,打仗時候和他談條件,是最安全的,尤其是在你打勝仗的前提下,這是楊鎬在萬曆援朝時便學到的經驗。
楊鎬讓女婿放開膽子招兵,有了兵,才能在遼東紮根。管他什麼守備遊擊,管他什麼兵額,只要不超過兩千就好,不要乾的太過火。
楊鎬特意叮囑,超過守備兵額的部分,一口咬定說是給馬林補充人馬,實在不行就說是義民殺奴心切,幾千人都是自備糧草,自願歸附,民心可用,只要皇帝不管這事兒,也不怕那些言官彈劾。
從三百戰兵的兵額一下子膨脹到兩千,劉招孫對岳父大人的這番操作佩服的五體投地。
不過為了報效經略大人的栽培之恩,劉招孫決定直接招滿五千。
劉招孫熟知歷史,他知道努爾哈赤很快就要來開啟原,瀋陽也將不保,當時遼東烽火遍地,只要銀子給到位,應該沒幾個文官監軍會閒的蛋疼,身涉險地,不畏兵戈,跑到遼東來查驗他的兵額到底是多少?
當然,或許熊大人和袁嘟嘟會除外。
想明白這些,劉招孫便開始專心練兵。
這個時代的練兵主要是訓練軍紀和戚繼光的《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這些都是現成的教材,完全可以拿來照抄,基本不需做太多改動。
戚帥練兵最看重的便是兵源和軍隊紀律。
守備大人麾下這支與鑲藍旗鏖戰的南兵,其中兵油子就不少,更不要說其他人馬。上次在渾江,遇到鑲藍旗真夷戰兵攻擊,最先潰逃的就是這些兵油子。
戚繼光死後這麼多年,曾經戰功赫赫的戚家軍也在不斷褪色,戚金雖然按照他叔父當年那樣練兵,然而時代在變,在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的萬曆朝,越到後期招募一支純粹的義烏礦工,就越難了。
兵源不好,一切都無從談起。
按照戚繼光的說法,城鄉的油滑之徒不要,老兵油子不要,見慣官府的城裡人不要,臉孔白白細皮嫩肉的也不要。
只有黑大粗壯,見官府有膽怯之意的鄉野之人,農村人和礦徒最好。
還需要是單身漢,在衛所建立之前,那些有家室計程車兵在戰場上肯定不敢搏命,而且他們死後守備大人還需要一筆不菲的撫卹金。
一句話概括:單身的、老實健壯的鄉下人。
遼東經濟發展水平較之江南,相差不啻以裡計,這邊的兵源也未必比義烏差多少。只是遼鎮這些上官們根本沒把精力用在練兵上,他們覺得依靠幾百上千個家丁就能解決邊患,為何要花更多錢去練兵呢?退一步講,即便是投了後金,管職俸祿不變,照樣可以大把撈銀子,辛苦練兵又有什麼意義呢?
劉招孫眼前的苦難遼民,很多都符合這個標準,他決定先招收三千人。
在實際訓練中,還必須要將士兵地域打亂,防止以後出現尾大不掉的問題。除了遼地,還需要招納其他各地兵源,劉招孫決定先從南兵中選拔兩千人,與遼人混合訓練。
解決了兵源問題,接下來就是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