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都說南朝信佛,寺院林立,僧塔眾多。但是當綰綰看到不遠處的淨念禪院後,卻是發現佛門在北方亦是興盛至極。
先前在遠處的時候,由於寺院深藏林木之中,還以為只是幾座殿宇,當她真正來到門外,才知道寺內建築多達百餘間,如同一座小型城池。
“哼,這些和尚還真的是富得流油!”
綰綰看著眼前寺院,有些不忿的說道,她很難想象,一群不事生產,不通商貿的和尚,如何建造出如此規模宏大的寺院。
寺院內的百餘間建築尚且不說要耗費多少錢財,單說寺院後方那座三丈方圓,高達丈半的銅殿,就讓綰綰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其實不要說綰綰,就算是王曉光看到那座銅殿後,亦是目瞪口呆,震撼至極。
三丈方圓,高達丈半,換做後世的說法,那就是直徑十米,高四米五,八十平方大小的純銅房屋。可想而知這座純銅打造的大殿,究竟造價幾何。
想要建造這樣的銅殿,不但需要極多的金桐,還需要諸多的能工巧匠才成,就算是後世科技發達的年代,尚未出現過這麼一座銅鑄的廟宇。
古代的貨幣皆以金銅為主,眼前這座銅殿若是融掉,能夠鑄造的銅錢何止千百萬。
銅殿前有一廣闊達百丈,以白石切成,圍以白石雕欄的平臺廣場。廣場中央供奉了一座兩丈高的文殊菩薩銅像,四方邊沿,更是平均分佈著五百羅漢,均以金銅鑄造,各個神情姿態不同,栩栩如生,與活人無異,顯然都是出自名家之手。
在白石廣場文殊佛龕前放了一個大香爐,燃著的檀香木正送出大量香氣,瀰漫於整個空間。只是這香火氣息非但沒有讓王曉光感到心靜,反而生出不喜。
如今天下,烽煙四起,民不聊生,他跟隨綰綰一路行來,所聞所見,莫不是百姓流離失所,大量的難民哀鴻遍野,甚至出現易子相食的情況。
但是在這號稱慈悲的寺院之內,卻看不到絲毫慈悲之意,數百的和尚除了唸經,就是習武,一個個膘肥肉壯,哪裡聞得民間疾苦。
當然若僅僅是這樣也就罷了,還不至於讓王曉光生出暴虐之氣,關鍵這群和尚,對於洛陽城內的達官貴人那是恭敬有加,對於貧民百姓卻是態度冷淡,至於說龐大難民,更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冷漠視之。
可笑是那天下百姓,不想辦法自強自立,反而將千辛萬苦,省吃儉用的錢財用來購買昂貴的香火,供奉神佛,祈求來世富貴。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悲其所為,笑其所想。
或許因為王曉光的本體乃是道家的八卦辟邪鏡,所以他看待佛門有些偏見,只是此世佛門的所作所為,確實讓他不喜。
一路行來,王曉光有看到遊方道士懸壺救世,有看到大善之家施粥一方,卻從未看到有佛家弟子的蹤跡,大多的寺院封山閉門,躲避亂世,哪有慈悲普度眾生之意。
後院的銅殿,唯有一扇銅鑄的大門,沒有半扇窗戶,唯有瓦頂上開了四個拳頭大的通氣孔,殿內有佛門強者親自護寶,門外還有四大金剛坐鎮,就算綰綰一身頂級大宗師的實力,也不由感到無從下手。
她或許能夠憑藉頂級大宗師的實力強闖進去,但是真要對上淨念禪院的主場了空以及四大金剛,勝負卻是一個未知數。
更不要說,和氏璧乃是千古異寶,會隨天星轉動而不斷變化,散發的異力就算是大宗師也不能承受,因此她就算得到和氏璧,也不一定能夠帶走。
“跟緊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