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個時辰後顧二一行來到了南匯縣縣城南門。
當年他們是從這裡逃出來的,如今又回到了這裡。
一行人從南門進城,守城的軍士攔住問了幾句話。顧振漢和潘顯勝是本地人,會說本地話,又塞了點銀子,守門的放他們一行進城。
明朝出行有個路條制度,到100裡外的地方去,沒有路條,遇到關卡不讓過,遇到城門不讓進。但住在100裡以內的人隨便走,不用看路條。那守衛計程車兵如何判斷你是住在100裡以內還是100裡以外呢?靠的是口音,會說本地話的隨便進。不會說本地話,有會說本地話的人帶著,打點一下,一般也讓通行。
顧振漢一行進了城,很快來到城西顧振漢家。
顧振漢家門面房緊緊關閉,上面帖著兩張被風雨侵蝕顯得有些破舊的封條,能夠勉強辯認出封條上的字跡“大明天啟七年三月封”。應該是當初顧二從南匯縣大牢逃跑之後,官府將他的家查封了。
但是,崇楨元年新皇登基大赦天下,不是赦免了顧二一夥的罪過嗎,為什麼封條沒有拆去?沒有拆封條,這不就是等於向世人明示顧二還是個罪犯嗎?
這種事情第一個應該是向當地的甲長打聽,但當年正是甲長一家為逃避服役而坑害了顧二一家,顯然向甲長打聽不會有好結果。
情況不明,顧二不方便自已露面,由潘顯勝去向左右鄰居打聽,試試看能不能問到有用的訊息。一般的老百姓是不會去管官府,也不敢管官府的事情的。潘顯勝在鄰居那裡沒有問到有用的訊息。
顧二轉個彎,到另一條街上,悄悄來到那一年與他哥哥同去服役的一家磚匠家中,想打聽一下哥哥的情況。
這家人見到顧二之後,有些悲傷的告訴顧二,他家去服役的三兒子沒有回來。聽縣衙的人說,那一年縣裡去遼東服役的十幾個人都沒回來,恰好那一年服役的那個地方發生了一場大戰,估計十有八九都是死在戰亂當中。
顧二又問了一下關於赦免的事情。那家人說新皇登基大赦天下這事情他們知道,但具體到顧二的事情他們就不知道了。
看來要想弄清楚這件事,最好是去縣衙打聽情況。但當年顧二一怒之下得罪的是甲長和縣裡的差役,這些人都是官府的爪牙。得罪了官府的爪牙,就是得罪了整個官府,這種情況下去縣衙打聽情況,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如今身處南匯縣城的顧二,不是什麼顧大頭領,只不過是一個平頭小百姓,甚至於可能還是一個沒有洗脫罪名的小百姓。而專制王朝中,官府是砧板,百姓是魚肉。明知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但一般的情況下,魚肉是不敢向砧板提抗議的。
顧二明白自己還是魚肉,不想惹麻煩,反正家裡那幾間房他也不急著收回。哥哥的事情看來是凶多吉少,也管不了,只能聽天由命。
這樣一來顧二自己家裡的事情就處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