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0. 《檄黃巢書》

淮南節度使高駢接到唐僖宗要求出兵的詔令後,四處徵集兵馬,收羅到七萬多人。

高駢還虛張聲勢,讓他的幕僚崔致遠作《檄黃巢書》,昭告天下。但這個檄書發出後,他仍然屯兵留在廣陵的東塘,駐紮一百多天也不發兵。

這個崔致遠其實是高麗人,他的一生還很輝煌,是朝鮮國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被朝鮮和韓國學術界尊奉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被稱為“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

崔致遠12歲來到大唐,在長安求學,在中國生活了十六年時間。他先是在長安、洛陽學習,後又在溧水、淮南為官。28歲時,崔致遠回到新羅,在新羅王朝繼續擔任要職。

高駢委託崔致遠發出的檄文是這樣昭告黃巢的:

“天下之人都要恪守正道,遵守綱常倫理,只有不遵從天命、逆天而行的人失敗,因為他們是愚蠢之人……。我代表朝廷的王師,是征討叛賊,不是與你們以戰爭的禮儀交戰。我們將很快收復京師長安,擁護我大唐皇帝,誅滅亂臣賊子。

自古犯上作亂之人都被誅滅,遠的有西晉的匈奴族首領劉曜、晉朝權臣王敦;近的有一百多年前的安祿山、朱泚,這些人或手握重兵或朝廷重臣,平時叱吒風雲,但最終都被殲滅。

你黃巢不過是一介草民,出自閭閻之末,起於壟畝之間,竟敢顛覆朝廷,侵擾各地,破壞宮廷禮儀。你沒聽到《道德經》雲:“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你難道也沒聽到《春秋傳》曰:“天之假助不善,非祚之也,厚其兇惡而降之罰?”

希望爾等棄暗投陰,歸順我朝,我將為汝向皇上求情,爾等將不失封侯,恩澤後代。如若不然,將四散分飛,爾身將為齊斧之膏,爾骨將作戎車之粉,妻兒被殺,宗族見誅。爾等須慎重思考再作進退,與其叛而滅亡,不如順而榮貴。”

高駢這檄文說了一堆大道理,總歸就是你黃巢不能犯上作亂,要投降朝廷才能享受榮華富貴。但黃巢根本不理他。

但高駢虛張聲勢做的很排場,場面也很大,可沒有下文啦。他屯兵在廣陵的東塘,就是不出發。不僅如此,他還兩次上表奏請唐僖宗巡幸江淮,這被朝廷質疑他想學習田令孜,挾天子以令諸侯。

唐僖宗屢次下詔書催促他率兵援救,高駢又向唐僖宗上表:“非臣不願往,只是擔憂鎮海節度使周寶、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奪我的廣陵,後患不除,難以啟程。”

高駢此時非常迷信,因為有人告訴他,他有遭受災難的雙兆頭,他認為這個災難就是鎮海節度使周寶、浙東觀察使劉漢宏帶來的。因此,高駢一直防備著這兩個人,但實際上,高駢還是想儲存自己軍事實力,不想被黃巢的軍隊打水漂了。

881年十二月,宰相王鐸奏請說:“高駢雖擔任諸道軍隊都統,卻無心討伐黃賊,請皇上剝奪其兵權,臣身為大唐宰相,願為唐盡忠,願意統兵討伐草賊,收復長安。”

由於王鐸多次奏請,言詞懇切,有時還淚流滿面,唐僖宗也難辨其忠心的真假,似乎也忘記了王鐸此前在江陵棄城逃走的不光彩歷史了,最後答應了王鐸的請求。

882年正月,朝廷對高駢已失去信任。正月初八,唐僖宗任命王鐸兼中書令,充任諸道行營都統,暫代義成軍節度使,任命太子少師崔安潛為副都統。

隨後,朝廷又任命楊復光為南面行營都監使,王處存擔任京城東面都統,李孝章擔任北面都統,拓拔思恭擔任南面都統。

唐僖宗又任命周岌、王重榮分別為都統左右司馬,任命諸葛爽、宣武節度使康實分別為左右先鋒使。

任命徐州的時溥擔任催遣綱運租賦防遏使,右神策軍觀軍容使西門思恭為諸道行營都監。

由於王鐸接替了高駢的職務,高駢被朝廷罷免了諸道行營都統職務。到了這年的五月,高駢又被解除了鹽鐵轉運使的官職,以韋昭度擔任鹽鐵轉運使。當然,朝廷為了籠絡高駢,又加封他侍中的虛銜職務,並增實戶一百,封渤海郡王。

高駢既喪失江南地區的兵權,又被解除了財權,大罵道:“王鐸在江陵戰役中是個敗將,崔安潛在四川貪婪輕狂,這兩個儒士怎能統管大軍?”

但罵歸罵,你高駢不聽從調遣,此時只能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認命吧!

偏偏高駢不認命,他捋起袖子破口大罵,並屢次上書為自己辯解。他說:“是陛下您不用微臣,而不是微臣有負陛下。”

高駢激動之時,還提到了“秦王子嬰繫頸於軹道、漢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意思是說唐僖宗已是“亡國之君”了,朝廷對他的這種傲慢無禮嚴加駁斥。

你說這高駢倒黴不?他關鍵時候不出力,到處說王鐸的壞話和無能,可等到王鐸真排程各軍收復了長安,高駢得知後又十分後悔。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