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間不識日月,因此馮仕炎大體上也只能憑著日升日落,來分辨白天黑夜。
當馮仕炎帶著幾叢白木耳回到臨時庇護所的時候,篝火仍舊熊熊的燃燒著,抬頭望去,此時日頭仍是尚早,因此他也沒辦法確定時間究竟過去多久了。
出於謹慎的考慮,馮仕炎還是將洞穴四周仔仔細細的巡視了個遍,見範圍內似乎沒有任何神秘訪客的到來,他不由得安心了不少。
畢竟昨夜過於匆忙,且夜幕晦澀,所以當時的檢查也並沒有特別的詳盡。
現在,他才可以真正的確信——這處庇護所,應該不是什麼動物的巢穴……
“是時候該準備些吃的了,實在不行的話,把肚子灌飽也行。”望著眼前的這方天地,馮仕炎暗暗的想道。
雖然一路搜尋攀爬,難免令他感到些許的疲憊,但他手頭動作卻是沒有半點的停歇。
先是往篝火裡多丟了幾塊柴火,將火勢再度維持,隨後一頭鑽進洞穴深處,再出來時,手上提著一個蓄滿了雨水的竹筒——他將以這個作為容器,烹飪自己進入叢林之後獲取的第一個食物。
也不必賣關子,在現在的情況下,他能做的就只是水煮木耳而已。
當然,也不要嫌棄水煮木耳簡單。現在的情況下,即便是廚神親臨,也不可能製作出什麼的神仙美食。
好在,容器和水都已經齊備,接下去要做的,只是將木耳丟進去,再將它們煮熟就可以了……當然,生吃也不是不行,但本著對身體負責的態度,馮仕炎還是做出了這樣的選擇:
一來白木耳雖然大機率沒有什麼毒性,但如果經過高溫燉煮的話,顯然也更為放心點;二來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還是不要冒著風險去喝生水,倘若真的因此而生病,可就真的得不償失了……
用幾根粗壯的枝木簡單的搭建了一個穩固的架構,馮仕炎將裝載著木耳的竹筒放在火上燉煮,又開始了他漫長的等待……
雖然一開始馮仕炎是抱著無比忐忑的心情,去面對這次荒野求生任務,但總體來說,到現在為止,雖然過程有點曲折,但好在運氣並不差。
這也多虧了旁邊這片自然生長的竹林,給他的荒野求生之旅提供了極大的助力——不僅給他提供了絕佳的蓄水容器,甚至在必要是還能成為一個不錯的烹飪器具。
……
說到將竹筒作為炊具來使用,其實早有先例。
其中最經典的,當屬它在竹筒飯中的運用。
竹筒飯是如何誕生的,其實已經很難考究了。但最廣為人知的,還是在雲省少數民族中群體中對它的運用。
作為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雲省的少數民族自他們的先民起,就開始有用竹筒烹飪食材的先例。
主要原因還是:多數的少數民族,早年間都是以狩獵為主要生存手段的,為了翻山越嶺可以更加的輕便,所以他們上山打獵大多是不帶炊具的。
沒有炊具,那麼到了野外該怎麼解決吃飯的問題?
漫山遍野的野生竹子成為它們野外狩獵時的絕佳炊具來源:只要帶上一把米,在需要進食之前就地取材,砍下竹筒,將泡好的米裝入其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利用竹葉將筒口塞緊,放在火上烤。只要等到竹筒表面黑糊了,筒內的米飯也基本熟了。
當然竹筒飯的誕生和雲省繁盛的竹子種類,各民族的竹文化,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幾個條件缺一不可。
而竹筒飯也因其簡單易行的製作方法,深受雲省各族人民的喜愛。
雖然製作的方法看似簡便,但是竹筒飯的味道可是一點都不差。
馮仕炎當時在雲省探尋菌子的時候,由於需要跟著當地人翻山越嶺,經常在林子裡一呆就是好幾天,當時為了方便行動,也並沒有隨身攜帶炊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