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家出門早,就繞過了老君山,去了稍遠一些的明珠山了。
一路上這些媳婦兒們聊著中秋。
陳瑜默不作聲的走在人群前面,聽她們討論要去摘桂花釀酒,拜月的貢品啥的,聽到最後也沒聽到月餅兩個字。
不一樣啊,陳瑜抬頭望著巍巍明珠山,心裡想著的是月餅,在自己的印象裡中秋節的代名詞就是月餅,至於團圓二字都成了期望,都在忙,能在中秋團圓的人還是少數的,至於登高望遠,賞月賦詩,那都是古代人的樂趣。
這些人採藥,陳瑜照舊找了個舒坦的地方坐下來,除非是福娘都拿不準的藥材才來問陳瑜。
陳瑜也沒閒著,置換空間裡的荒地還要繼續整理,抽空去竹屋裡檢視古代中秋的過法,也去檢視了只做月餅的流程。
明珠山離家遠一些,下半晌這些人就回來了,進了門陳瑜就給結算了藥材錢,蘇福娘製備草藥,陳瑜就去找蘇芸娘了。
家裡都在忙,鄭月娥妯娌幾個都在飛針走線呢。
到了灶房,就看到了整整一大籃子的桂花,不用說芸娘是想要釀桂花酒了。
“娘,你咋不歇一會兒?”蘇芸娘端著一碗水過來,讓陳瑜坐在小板凳上。
陳瑜喝了口水:“娘教給你做一種吃食。”
蘇芸娘笑了:“那也不著急啊,別累壞了娘。”
“能讓你先去試試賺錢,再者你嫂子她們的衣裙也差不多了,得去青牛縣打個樣兒了。”陳瑜起身去洗手,回頭說:“這種吃食只能中秋節才最應景兒,能不著急?”
蘇芸娘聽陳瑜這麼說,拿了毛巾過來站在陳瑜身邊:“都需要啥,娘說就行,我做。”
陳瑜擦著手,緩緩地說:“別的都好說,需要餡料多一些,前段時間你做的山莓果醬剛好能派上用場了,我和你說做法,你明兒去準備材料,待會兒你二哥回來再給你做一些個模具,下午咱們娘倆就在廚房旁邊搭一個烤爐。”
蘇芸娘哪裡聽說什麼烤爐啊,不過娘說的就對,做就是了。
娘倆在後院忙活著的時候,蘇二郎帶著五郎和六郎回來了,哥仨是滿面喜色,進門就找陳瑜,看到陳瑜和蘇芸娘在後院和泥脫坯,蘇五郎趕緊過去拉住了陳瑜:“娘,這活兒我們幹,你說咋做就行。”
蘇六郎搬來了椅子放在旁邊:“娘,你快坐下歇一歇。”
陳瑜終於明白為啥古代人會說多子多孫多福壽了,這不就是嘛!
洗了手剛坐下,蘇芸娘就把山莓果醬水端過來了。
“娘,我們今天出去轉悠了一圈,三十兩銀子買了四處老房子,明兒就僱人去扒房子取料。”蘇二郎說。
陳瑜點頭:“好,別讓莊子上的人說咱們家摳搜的,該多少工錢不差事兒,免得搭人情。”
“嗯,兒子懂。”蘇二郎是個極其孝順的人,但為人處世可一點兒不傻,反而精明的很,懂得陳瑜這麼說的意思,家裡日子蒸蒸日上,用不了多久很多人就得巴結上來,少搭人情免得到時候不好說話。
陳瑜看了眼蘇二郎:“你給我做一些模具。”
“現在就做?”蘇二郎問。
陳瑜點頭,仔仔細細的說了模具的樣兒,娘倆交流毫無障礙,陳瑜說的仔細,蘇二郎木匠手藝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