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華國東北的沈城。
範山一個人坐在書房,眉頭間緊皺著,眼睛時不時的看向窗外發呆。
十多年前的春晚上,因壓力太大,不小心說錯了一句臺詞,從此以後,他便決定永遠闊別春晚的舞臺。
無論上過多少年春晚的老演員,在面對全國直播的情況下,要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無論是眼神還是表情,甚至中間停頓幾秒鐘,都全面的呈現在觀眾眼前。
有不少跟範山一樣小品演員,在結束表演後,下臺抱頭痛哭。
後面在一些小舞臺上也演過一些小品,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創作能力明顯下降,無法達到之前的高度。為了不再消耗自己在觀眾心目的形象,慢慢就淡出了小品這個行業。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一個朋友是電影導演,探班的時候,在劇中客串了一個小角色。
當年範山可是很有名氣,電影一經播出之後,瞬間大火,從此也就有了當演員的這個想法。
對於一個小品演員來說,觀眾看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樂’,這也導致了許多導演都找他飾演劇中的喜劇角色。
在喜劇片盛行的年代裡,他確實轉型成功了,在大熒幕上塑造了許多成功的角色。
然後,喜劇角色並不是範山所追求的。他看著自己出演過的角色,忽然發現跟演小品沒什麼兩樣,因此決心改變戲路,出演‘正劇’。不再靠段子取悅觀眾,而是要靠演技滲透人心。
行業內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小品、相聲演員不需要長得好看。
範山的長相就比較一般,當時剛好國內的影視作品挑選演員在漸漸朝著顏值方向發展,更何況他還是一個小品演員出生,導演考慮到他在觀眾心中的印象,自然不太敢輕易的嘗試。
接不到戲的範山沒有放棄,無奈之下決定從小角色開始,一點點改變自己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
範山一直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走出的每一步都在彰顯他的野心,演員這條路他走的很有耐心。
角色雖小,但也全力去出演,此後塑造了一個個經典的小角色,都是底層的小人物,生活微不足道,但是範山卻演出了生活的本質。
功夫不負有心人。
經過數年的積累,終於轉型成功,成為了一個老戲骨。
演戲早就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寧願不演,也絕對不會接爛片是他的原則。
範山收回目光,把注意力重新放到劇本上面。
最近群內流行起找老戲骨拍戲,他也收到了許多劇本,但劇本的質量都很差,沒有一個能達到他的要求。
唯一一個能看的過去的還是手中的這個劇本,來自天景娛樂公司,出演男主的父親。
劇本已經看過一遍了,雖說整體上還不錯,但想要成為一個爆款劇是絕對不可能。
而且這個劇的劇情比較冗贅,很多劇情的設計根本就沒有意義,很明顯的就是湊時長。
一番思考過後,範山把劇本放在一邊,越看對劇本越不滿意。
‘鈴鈴鈴,鈴鈴鈴。’放在客廳的手機突然響了起來。
範山不喜歡把手機帶在身邊,在家的時候都會把手機放在客廳的茶几上。
範山摘下老花鏡,不緊不慢的從書房走了出來,拿起手機看到是一個京城的來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