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宅居識風水> 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2.中國風水的發展簡史 (3 / 5)

“宅卦”和宅主人的

“命卦”相合,合則吉,不合為兇。風水中的

“命卦”是宅主人的出生年份對應的八卦卦名,可查六十甲子表查得,由宅主人的

“命卦”又可得出宅主人的吉利方位。本篇首的那一段關於四合院開門方向的論敘實際上就是

“宅卦”的部分演算法,得出的結論卻與我國廣大區域氣候對建築的功能要求不謀而合。

由此可見,在這些充滿離奇色彩的吉凶模式的背後,有著大量實踐經驗的積累和概括,使得絕大多數風水結論能與建築功能相吻合。

遊年八宅法在清代最為流行,至今還在港臺、新加坡等地廣為應用,近年又從新在大陸流行開來。

風水,這門令人朝貧夕富、佔往知來的傳統文化,一種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習俗,一門趨吉避凶的術數,一科有關自然環境的學問,一類調整和改造命運的最高玄學,從古至今,令多少人趨之若騖,甚至傾其一生遍訪明師。

因為不好的風水會讓人惹官非、犯桃花、患惡疾、走黴運,而好的風水會讓人升高位、得橫財、添貴子、獲好運。

風水文化在我國已有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源遠流長,內容不斷豐富完善。

在我國古代有文化的人一般都懂得風水,很多大官賢達精通風水,縱觀歷史,先秦是風水學的孕育時期;魏晉南北朝,風水學得到傳播;宋代是盛行時期,明清達到鼎盛時期。

近代歷史中,風水學在舊中國十分盛行,在解放後與文革時期,我國的風水學受到毀滅性的打擊與破壞。

近年來,隨著建築行業與生態環境學的發展和國際上對風水學的重視,風水學這門古老的科學又煥發出了新的活力。

風水何意?風水一詞始見於東晉,

“氣乘風而散,界水則止。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風水”;當今詞典釋曰:“風水又稱堪輿,舊指宅基等的地理形勢,認為風水的好壞關係著一個家的福禍盛衰”。

然現有眾多

“風水先生”不懂風水為何意,卻幫人看風水銷災等,讓人不得其解。從風水的定義看,風水強調氣(綜合因素,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氣。

同屬一種果樹種在不同的地方結果卻不同,同屬一棵樹所結出的果實卻大有不同,之因他們受不同的氣所致。

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風水學是中國古代有關住宅、村鎮、建築及墓地選擇和規劃設計的一門學問。

風水學測算的理論依據氣、陰陽、五行、八卦等,風水學主張

“天人合一”,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自然界的所有一切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國風水學的形成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在原始社會,雖然沒有風水學的說法,但因惡劣的自然環境對人提出的生存挑戰,又值農牧社會之故,當時的人們必須

“擇地而居”,選擇

“近水向陽”適宜人類繁衍棲息的地方。這是一種適應性的選擇。進入文明社會以後,風水學隨即見諸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就有許多關於卜宅的記錄。

從後世發掘的大量甲骨文卜辭和《詩經》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在商周時期就以將陸地區分為山、埠、丘、原、陵、崗等不同的地行地貌,將水域分為川、泉、河、澗、沼、澤、江、沱等,當時對大地的差異性有極為細緻的分類,為日後的"相地術"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尚書》中,將當時的疆域以河流、山脈為界,劃分為九州,這也是後來中國稱為

“九州”的由來。在《周禮》中出現了這樣的文字

“以土宜之法,辦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卸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鳥獸,以毓草木。”開始出現

“相民宅”的說法,並有了

“土宜法”這種相地的知識系統。《逸周書》載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