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曉光,既然你那麼喜歡投資半路出家的新導演,為什麼不嘗試考慮投資一些學院派的導演,他們難道不會更專業一些嗎?”
林曉光又好氣又好笑地道:“我倒是想投資啊,可學院派出身的導演實在太少了,咱們國內根本沒幾個導演是科班出身的。”
梁果兒想了想,好像也是這麼回事兒,可她還是按耐不住好奇心問道:“曉光,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難道有什麼貓膩不成?”
林曉光感慨地道:“貓膩倒是沒有,之所以我們華國電影界沒有那麼多學院派出身的導演,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拍電影太貴了。”
“你比如說,同樣是藝術門類,美院出來的學生可以自己畫幾張畫,中文專業的可以自己寫個,音樂學院的學生可以寫幾段音樂掛在網上,或者找幫兄弟搞個合唱,也能夠吸引到眼球。”
“所以,華國可以有幾百萬的網路寫手和幾百萬的不知名畫家,幾十萬的不得志音樂人。”
“唯獨只有拍電影,投資實在是太特麼高了。”
“就算搞個學生作品,燒錢都是以萬起步的,有幾個學生自己家裡拿的出來?又有幾個投資商願意拿自己的家底,讓這些半大毛孩子折騰?”
“別說咱們華國了,就算是在米國這樣電影業發達的地方,電影學院畢業的絕大多數學生,最終也是成不了導演的。”
“而程思程雖然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可他已經透過北京愛情故事這部電視劇證明了自己的才華,要不是因為這個,我也絕對不會冒著風險,去投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新人導演”
其實,關於拍電影投資太大,不止國內是這樣的情況,就連米國也差不多。
著名導演李安就曾經講過一個例子,他有一個學弟,畢業作品比他的還要出色,但最終也是沒有能夠成功入行。
李安自己,當時其實也近乎絕望了。
但是他分析了一下自己的學長畢業以後的走向,發現,凡是改行去做電影產業裡其他門類的,沒有一個混出來的,只有堅持寫劇本的有人成功。
因此,即使是在那樣的環境下,他仍然一路苦撐,不停寫劇本,不停見投資商,積極爭取各種輔導金的機會,才最終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
可以說,李安的成功,儘管是他自己能力的體現,也有很大的幸運成分。
假如不成功,他當時已經做好準備,去改學計算機,當個程式設計師了。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華國目前成功當上導演的人。
程凱歌,電影世家出身,他算是很少有的,只要願意拍片,就有片子拍的人。
章藝謀,攝影師出身;
封小缸,編劇出身;
黃家衛,編劇出身;
姜文,演員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