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學學的是木偶戲專業,就是站在幕布後面,操控各種木偶來為觀眾表演,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個幕後工作。大學畢業後才機緣巧合進入了演藝圈,走上幕前,其實相對於“明星”這個稱號,我更願意叫自己演員。
做演員是種什麼體驗呢?我第一個想到的詞,是害怕。
我一直認為演藝圈是個虛幻的空中樓閣,身處這個圈子裡的人,都很難有腳踏實地的安心感。努力奮鬥卻總在下游徘徊的時候,擔心自己是不是走錯了路;剛有點起色,又怕作品跟不上,人氣再掉下來;就算是站到了這個圈子的最高位置,也會怕後浪太兇猛,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
當然,也有一些佛系演員,一切隨緣。但我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有點虛榮心和好勝心的,包括我也不能免俗。不過其實這樣也好,就讓這份虛榮和好勝,成為前行的動力吧。
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想到的第二個詞,是不配。
我自認為自己也是個普通人,外貌不及金城武,身高不敵吳彥祖,演技在真正的大神面前也只能算是個“初入新手村”的水平,但憑什麼我能得到這麼多人的喜歡呢?這也是我一直最不敢深究的問題,因為會心虛。每次看到我的夫人彭友們接機啊,送禮物啊什麼的,都會讓我感覺,我到底哪裡值得他們為我這樣做呢?希望未來我可以找到答案吧……
最後還有第三個詞,放大。
當我們出現在電視機裡,當我們出現在網路上,當我們出現在公眾的視野裡,我們做的任何事,都會被放大。好的會被交口稱讚,誇到上天和太陽肩並肩;壞的也會被千夫所指,罵到整個人發育不良,其實這是一種娛樂行業獨有的、不對等的現象。真的有這麼好,或者有這麼壞嗎?其實大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但卻也是任何人都無法改變的,所以大部分公眾人物其實都是享受鏡頭,卻又懼怕鏡頭。
除了以上三個一直縈繞在大腦裡的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零碎的事件。比如第一次拿到劇本,站在鏡頭前演戲的時候,對演員這個職業完全沒有概念,也不會顧及鏡頭機位燈光諸如此類,但是全組人都在等著你了,硬著頭皮也要上啊!
還有拍《器靈1》的時候,經驗還不是很多,我甚至還被現場老師說軌道推的不錯,戲差了點。那時我才逐漸意識到演技的重要性,並開始慢慢去摸索如何演對一個人物,如何演真一個人物。當後來在《演員的誕生》裡,演技得到了認可的時候,有種付出到了回報的感覺。
其實上了《演誕》最讓我開心的也是最大的收穫是,我發現自己越來越享受表演了,現在拍完一場戲會覺得很爽很過癮,從最開始的不會不懂表演,到現在有了丟丟經驗,這可能是我這一路走來最真實的感受吧。
那做演員到底是一種什麼體驗呢?其實這個問題太抽象了,我上面叨叨這麼多,也都是一些主觀的想法,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它就是一個普通的行業,一個影視生產鏈中的技術工種,一個可能被神話了的職業,其實我感覺啊,演員和你和我和他一樣,都是普通人,沒有高不可攀,沒有光輝璀璨。閃光燈後,回到房間也依然默詞排練,這樣的“加班”後,才能進步呀,不說了,我去“加班”啦!
謝邀。
我慶幸的是,在喜歡我音樂的人眼裡 我是一個「鄰家明星」,而在其餘人眼裡 我就是路人甲。
儘管常常以此來自嘲— —我從沒覺得「十三線女藝人」是個不幸的Title;相反,我覺得這是一個保持“雙重身份”的機會。
在發完我第一張個人全創作專輯之後,《我在人民廣場吃炸雞》因為選秀翻唱在商場街巷鋪天蓋播放的時候,我依然在事業單位上班,朝九晚五,早晨喝茶看報,中午在辦公室裡拉上窗簾拿出摺疊躺椅 眯個覺。單位裡沒人知道我會在辦公時間偷偷登入微博回粉絲留言,而雙休日跑著音樂節,只曉得“小王經常請假”;兩種模式無縫切換。
後來,實在是因為請假的需求太多,而音樂又已經能將我養活;我才辭了職。
身邊的同門也相繼因為選秀翻唱熱潮被“一夜成名”了一把。四年過去,有人已然經歷了大起大落;而我依然不溫不火,不緊不慢地出著專輯,時不時在網上PO些最近寫的“晚安歌”。
就像一個班裡所有同學考試,總有人要當最後幾名;
被捧上神壇的紅人們擋住的,是身後無數蝦兵蟹將似的十八線明星。
我之所以說“慶幸”,大抵是因為作為十八線明星,我既能偶爾出現在電視廣播,又能隱沒在人群角落;既能享受籤售時被神情緊張的樂迷表白的瞬間,又能因不被過於關注而平凡隨意地度過流年。
若要問我 當(十八線)明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