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開機之前,都要舉行拜神儀式,這已經成為圈內劇組的常規流程,《風雲》劇組也不例外。
內地電影、電視劇劇組開機的拜神儀式都是從港臺那邊傳過來的,他們拜的神其實級別都不高,大約也就是關老爺、黃大仙之類的,因為早年間的電影人的江湖氣和社團氣很足,拜神基本來自於戲曲界的行規。
拜神儀式自從傳到內地以後,內地無神論的氛圍,最終使得拜神儀式徒有虛名,基本上什麼神都不拜,你心裡想誰就是誰,從孫悟空到喜羊羊灰太狼都可以,但是還不能廢除,因為畢竟是一個儀式,有一種安定人心的作用。
而且,電影、電視劇誕生於工業文明時代,故此沒有神可拜,如果真的要拜的話,有個神,叫攝影機神。
早期的劇組最害怕的就是機器劃片,所以機器全部用紅布蓋起來辟邪,就是怕這個,但總體上需要一個儀式,將這種害怕和禁忌儀式化。
林曉光帶著心裡的一絲疑惑,在《風雲》舉行拜神儀式的時候,問劇組經驗豐富的攝影指導,我們拜的到底是誰?基於什麼信仰或者系統呢?如果劇組成員的信仰不同不會覺得很尷尬嗎?
攝影指導對林曉光說,拜的是“四方”以及“攝影機”本身。
林曉光想了一下,在祭拜儀式上,向四方叩拜點香並不是明確所指的某個宗教或者神靈,更是一種祭祀儀式,類似於美國官員扣在聖經上宣誓就職一樣,他們也可以扣在憲法或者其他上宣誓。
而拜攝像機更好理解了,拜的是行業象徵,林曉光倒是理解為拜的是抽象的行業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對於行業精神的尊重。
在樂山大佛山腳下舉行的開機拜神儀式結束之後,《風雲》製片組並沒有急著進行拍攝,而是在商量劇組演員的定妝和劇情問題。
因為有電影版《風雲》珠玉在前,如果電視劇版本的《風雲》造型太過差勁的話,那麼,觀眾們先入為主,肯定會對角色的形象感到不滿,因此,導演徐進良決定開個臨時會議,專門和演員溝通造型和劇情問題。
至於演員的顏值方面的不盡如人意,那就只能破罐子破摔了,因為電視劇版的《風雲》是由內地和港臺的三方合拍片,既然是合拍片,那肯定要按照合拍片的規矩來安排,演員選角這種事情其實就是分豬肉,比如,風雲兩個角色,一個由內地的趙文卓飾演,另一個由臺灣那邊過來的何潤東飾演,而秦霜這個角色就由香港那邊的王喜拿下,兩岸三地的選角互不干涉,哪方投資最多,哪方的選角就佔了便宜,根本沒有商量或者干涉的餘地。
所以,觀眾朋友們在不久之後,將會在電視機前看到瘋狂、咆哮的“表情包”步驚雲,醜出天際的孔慈,鼻孔沖天的聶風……
沒辦法,這就是合拍片的缺陷,沒有十全十美的好事。
不過,相對於電影版的《風雲》,電視劇版本的《風雲》也有自己的優勢,它有近一半場景將會在風光綺麗的SC樂山風景區完成,這無疑大大增強了該劇的可視性,而大量的電腦動畫製作也成為該劇的另一大特色,人物造型上,經過製片組的商議,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大膽的發揮想象力,不但突出了“漫畫“特點,還有些許“山寨”的色彩。
會議結識之後的幾天,《風雲》劇組拍攝得還算順利,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由於是內地影視公司和港臺影視公司的合拍劇,工作人員大多來自內地和臺灣,少數來自香港,海峽兩岸三地的生活習性都有不同。
但總得來說,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是和和氣氣的,畢竟大家都是中國人,來到劇組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拍戲,也沒有那種喜歡搶戲搞分裂的老鼠屎。
另外,《風雲》的導演是徐進良,是個非常有經驗的電視劇導演,在拍攝手法上,有點類似於漫畫風格的簡單粗暴。
夜,明月當空。
“action!”
這場戲拍的是,雄霸諭令公開遴選天下會三堂堂主,斷浪以為終於有了出頭的機會,豈料在比武前夕,雄霸竟告知只准敗不準贏,因為在雄霸心中已有了堂主的人選,那就是他的三個徒弟──秦霜、步驚雲與聶風。
當天夜裡,天下會選定了三位堂主之後,在夜空下舉行了載歌載舞的慶祝晚會。
夜空下,二三十個穿著紅色戲服的群眾演員又跳又笑,玩的好不開心,飾演聶風的趙文卓和飾演秦霜的王喜二人坐在石凳前用碗大口喝著酒,飾演步驚雲的何潤東則坐在角落裡板著臉一言不發,開始他的日常耍酷。
可能是因為看過電影版《風雲》的緣故,林曉光覺得,“不哭死神”應該是郭富城那樣冷聚沉默的,但他每次在劇組看到何潤東,腦海中立馬就會浮現出“孔慈、孔慈,你不要死”的畫面,此時此刻,任誰也想不到這是不哭死神步驚雲。
這時,飾演孔慈的吳辰君端著一盤葡萄,徐徐走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