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今日能說為安城內百姓,而將城外百姓射殺,那他日,是否也會因其他的原因,再射殺城內的百姓呢?”
“如此一來,每次都說在安民,但是每次卻都以不同理由殺戮百姓,恐實非安民之策,而是殺戮的開始。”
百里雲熟讀典籍,知道儒家最重仁德。
孟子曾提出“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的言論。
他也知柳橙此言,是“君子遠庖廚”的升級版。
因為一旦開始殺人,仁心必然受損,再也無法制止殺戮之心,這樣仁道也就淪為虛談。
百里雲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也知道戰場並非儒家擅長之地,若是以儒家之法行事,難免會出現宋襄之仁的局面。
於是他沉聲道:“柳偏將言過其實了,本將所安之民,乃是求安之良民。”
“如城外之流民,甘為敵軍驅使,攜仁義威逼我等,壞母國之城池,實非良民!”
柳橙聞言,愣了愣後,又沉聲道:“正因百姓無知,夫子才行教化之道,將軍不教而誅,實非夫子正道。”
百里雲見柳橙開口後,其他人也面露贊同之色。
他知此刻若不能將柳橙駁倒,穩住軍心,後果不堪設想。
同時也知眾人均有風骨,光靠軍威難以鎮壓,便又解釋道:“我方才分步設定,便是教化。”
“若流民不服教化,那就是助紂為虐,暴民不誅,群起而效之,何以安良民?”
“如夫子三日誅少正卯,不就是誅暴教民,難道也是不仁嗎?”
柳橙被百里雲一番說教後,發現百里雲說的似乎也在理,一時竟不知如何作答。
其他人聞言,也露出沉思之色。
百里雲見狀,正要再加一把火,突然又見那個傳令兵急匆匆地跑進來道:“報,城外流民至三百步,被利箭所阻,盡皆痛哭流涕,屈膝前行!”
“屈膝前行,可是齊軍逼迫?”
韓濤聞言,急忙開口問道。
傳令兵點了點頭道:“正是,因我方第一輪齊射後,流民畏懼不敢前,我本以為齊軍會退去。”
(本章未完,請翻頁)
“沒想到齊軍如法炮製,稱流民敢有不前者,就地射殺!流民左右為難,跪地求饒後,屈膝前行。”
韓濤聞言,又朝百里雲道:“百里將軍,流民左右為難,還請將軍三思。”
“不然不僅我們這支仁義之師聲名盡喪,而且一旦傳揚出去,失了民望,後果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