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臣願帶兩路節度使的兵馬,前往水洛城剿滅北漢賊寇,戴罪立功!”
兵部尚書黃元義第一個請命。
趙匡胤視如不見,聽而不聞,繼續看著其他大臣。
於是其他人紛紛繼續出謀劃策。
有的文臣受了趙德昭的啟發,開啟了發散性思維,從眼前之戰一直分析到十年之後,就是沒有具體的解救措施。
有的武將請命,要帶廂軍前去救援。
不過這些人七嘴八舌,說了半天,趙匡胤都不滿意。
就連王溥的一個相當不錯的主意,也沒被趙匡胤認可。
王溥本身在朝中可是非常有威望的老臣,又是趙德昭的岳父,而且他這個主意可以說折中了文臣的計謀和武將們的武勇。
在十幾位大臣的獻計中,是最經得起推敲的。
他的建議被否,不由得使一眾文武們彷彿明白了什麼。
聖上不會是,想要御駕親征吧!
這麼想的大有人在,趙光義,甚至趙德昭也看出了趙匡胤的心思。
趙光義一發現皇兄的這個念頭,就非常的高興。
儲君之位,現在他的處境已經是非常不妙的情形。
趙德昭帶來的壓力太大了。
趙光義已經開始覺得,如果照著現在這個勢頭髮展下去,不出三年,自己是完全沒有勝算了。
而現在趙匡胤的御駕親征顯然給他帶來大好的時機。
如果國君御駕親征,那麼排序最高的晉王自然會留下來堅守朝廷。
也就是由趙光義來代行皇帝的職權。
如果戰事一時不能結束,他代行的時間就會更長。
這段日子裡,不但能熟悉權力的運用,也能獲得投靠過來的文武大臣們效力。
等到趙匡胤回朝,一個弱化版的晉王皇帝已經誕生,那時候如果改換儲君,只怕大臣們都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