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原有鄉紳王清治等賢達,在縣城同仁堂仁園創辦了崇實初級公學,樂群高階公學、義務學堂等教育基礎。
陳天華規劃在未來三年中,要在全區建立百所私立與公立小學,中學,教學課程全部引入西學範疇。
另外,他著手規劃師範學堂,培養出一批適應學堂教育的新型教師。
同時,在未來三年中,他準備創辦崇明大學堂,農校,航校,商校,軍警校,護理學校等,吸收有志的青年男女。
醫院和鎮衛生院等醫療衛生設定,要做到無盲區,讓崇明的廣大島民安居樂業。
除此至外,加強島內外商貿及人文交流,交通是首當其衝。
首先,自治區開闢崇明島與上海十六鋪,金山等地的輪船航線,同時,還開闢了崇明與杭州,寧波,江寧,武昌等地的客輪航線。
建立由官商合資,官督商辦的崇明豐眾交通公司,崇明永裕輪船公司等,最大的客輪排水量達到一千噸位,都是使用蒸汽機動力。
這些都是輕車熟路,有條不紊地進行中,不用陳天華去太多關注,而他默默關注的是海防水師。
海陵鎮是在崇明島的最東邊,臨海而建的一個大鎮,因為擁有整個崇明島最大的海港碼頭而別樣繁榮,這裡是崇明水師的基地,所以,這裡擁有不下於縣城的人口和規模。
兩地唯一不同的是,縣城聚集著整個島上的高官顯貴、衙門官吏,士紳豪族,而這裡,更多的則是近萬人的水師官兵,還有數萬的海商、平民和隨軍家屬,以及靠海吃飯的水手,漁民,鹽工等。
走在大街上的海陵人,遠沒有縣城裡那些人的悠閒和從容,而是步履匆匆,臉上大都有被海風侵蝕的粗糙,或粗布麻衣,或赤膊只穿一條牛犢短褲,露出黝黑的健壯身材。
鎮上的街道,遠沒有縣城那般的整齊而有規劃,而是隨意延伸,臨時搭建的木板屋比比皆是,隨意擺放的小攤將街道擠佔得只剩下一半,勉強可容一輛馬車通行。
這裡帶著地方口音的吆喝,熱氣騰騰的小吃,雞鳴狗叫,人喊馬嘶,倒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九月下旬,陳天華一行人在那贊族親那輝的陪同下到了海陵鎮,準備對整個水師基地,來一個最面考察和了解。
來到水師基地,當然要見見水師統領。
可到了水師駐地,卻被告知水師統領俞大鵬到兵艦上視察去了,陳天華一行人便又騎上馬,直奔水師碼頭。
海陵鎮的水師碼頭與商用碼頭毗鄰而居,中間只隔著一道長堤,正當午時,日頭正烈的時候,碼頭上人不多,大都懶懶地躲在一些簡易棚屋下,喝茶聊天睡覺。
深秋有海風,倒是挺涼爽的,但這裡腥味卻重,溼氣也大,還沒靠近,便覺得身上沾沾潤潤的好不難受。
陳天華也只大概地看了一眼,便一陣的暴汗,水師的深水港碼頭上,停靠著大大小小二十餘條艦船,最大的也不過排水量在三千噸上下,且一看便是屬於那種上了年頭的老艦船,其火炮綜合起來絕對比不上血狼號。
遠遠望去,有幾艘艦船正駛出碼頭,很有可能是出海巡邏,大都是非蒸汽輪動力,依靠風帆。
那張起的帆上補丁摞著補丁,五顏六色,也不知是用些什麼布料縫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