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鴻撫了撫下巴短鬚,滿意地點了點頭。
江南戰事暫歇,無論是陳天華還是李興鴻等人,都判斷北方的北洋軍,和南方粵軍肯定不會在年內進犯,因此,經濟與民生方面的建設佈局,顯得更加忙碌。
根據軍事調整,楊善信率領他的贛西旅,調防到蘇南一帶佈防,屠夫帶著第七團,約一千五百名士兵趕到南京,便隨著獨臂姜五等,一起投入到城池的重建工作。
南京城內許多共和軍戰地醫院,民間地方醫院,基督教會醫院等,傷病員人滿為患。
不僅有共和聯軍,在此次作戰中受傷士兵,還有不少是守城的清軍,再怎麼說不能放在一邊不管啊。
這些兵卒都是窮苦出身,沒有啥政治傾向,傷好之後繼續留在軍營,或退伍回到家鄉,也都是新政權的子民。
幸虧許多聯軍傷員,當時在各艘艦船上做過急救治療,尤其是子彈、彈片等及時取出,現在主要是換藥療養,否則,這些醫院的醫生們就算累死,也幹不完這堆積如山般的活計,急救藥品和包紮紗布都不夠用。
共和軍裡的各級軍械所,主要在修理損壞的武器,雙方槍炮損毀不少,這都要及時修理好,以便能在下一場戰鬥中投入使用。
經過江南這幾次戰爭,陳天華看得很明白,水域地帶更多地倚仗長江水師和步卒,步卒只要武器精良,尤其是炮兵,就可以所向披靡。
將來要往中原地帶和山區作戰,水師用不上,則需要騎兵,其機動性強。
對於海軍艦船上的各種口徑重炮,陳天華命令漢陽兵工廠都要開模具生產,研製火藥配方,運用先進的無煙火藥,雙基火藥,TN/T,還有威力巨大的黑索/金。
國外先進的武器彈藥工藝與配方,都要想方沒法搞到,用金錢收買國外某些方面人才,培養新生力量。
他對這方面已經入魔了。
南京紫金山西峰的兩座子母堡,已經完全放棄了以前構造,而改用了陳天華設計的稜堡。
有了煤廣新城和崇明新城稜堡的建造經驗,紫金山西峰的稜堡建造速度已大大增加,與煤廣新城的稜堡相比,西峰的兩座衛堡,只不過築建面積增加了。
左右子母衛堡同時施工,人多力量大,十幾天之後,便已稍具雛形,估摸再有個十天左右,便可完工。
建成後的紫金山西峰稜堡,需要人數比以前的衛堡要少了近五百人,加強了炮臺的隱蔽性和移動靈活性,但如果真論起堅固程度和對來犯敵人的打擊效能,卻要強上幾個檔次。
說實在的,當初李興鴻等人曾在陳天華剛拿出稜堡設計圖時,也設想過無數種攻防方案。
結論是要攻破稜堡,需要付出的代價,比普通堡壘要大上數倍。
充分說明,稜堡設計非常具備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