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陰差陽錯的,從最初只想回擊報復,最後竟搞成了一樁鉅額的戰爭賠償案。
這買賣來得真痛快。
這算是他有生之年,最為痛快的一件事了。
當然,正元株式會社可不是善茬,更不是吃素的,他們決心在那裡跌倒就在那裡爬起來。
他們要改變鬥爭策略了!
除了巡撫聶糾規的策反、襲擾計劃之外,東洋人想在經濟戰線上跟陳天華之流進行較量。
在煤山、牛頭山煤礦的爭鬥中,硬碰硬顯然他們是吃了啞巴虧,為何不利用自己的經濟優勢來圍剿呢?!
正元株式會社是一個龐大的經濟集團,他們準備用迂迴戰術,對跟陳天華有關聯的人和經濟實體進行圍剿。
首先,他們選擇了張之洞的漢陽鐵廠,以及盛宣懷的漢冶萍公司。
因為漢陽鐵廠和漢冶萍公司這兩家實體,都曾向日籍正金銀行貸了鉅款,也就是說,正元株式會社實際就是這兩家企業,目前最大的債權人。
光是漢陽銀廠,正金銀行就有上千萬兩白銀的貸款,五年到期,到時連本帶利就是近二千萬兩白銀呵。
現在離到期也就一年多時間,如果到期歸還不了貸款,正金銀行就有權將漢陽鐵廠拍賣。
張之洞很在意漢陽鐵廠,他前後共計投入數千萬兩白銀,為此,把好端端的湖廣紡織局給拖累了。
但由於其決策等諸多因素,這家全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投產十餘年,目前還不能盈利。
只到到期不能歸還貸款,張之洞必然需要向陳天華借款,到時,新仇舊恨一起算。
要說到這個漢陽鐵廠,這是張之洞後半輩子近二十年間,壓在他心頭最大的心病,只要提起,就能使他老淚縱橫。
一次輕率的決策失誤,幾乎讓他愁腸百結,急白了頭髮,直到去逝。
想當年他興辦洋務,深知鋼鐵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槍炮彈藥,鐵路機械等,哪一樣離得開鋼鐵?
所以,他準備籌建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張之洞先前辦學堂,辦紡織局,順風順水,風調雨順,那些紡廠布廠的都立馬收到經濟效益。
逐漸的助長了他過於自大自信,有時還剛愎自用的性格。
後人說他喜歡拍腦袋決策。
在明清時期,中國輕紡業在江南,那是主要產業叢集,無論是生產工藝,還是管理水平,在世界上屬於一流水準,東洋人先是偷學中國的,但後來居上,這是後話。
張之洞尚不知重工業的生產與管理,跟輕工業有著天壤之別。
光緒十五年,他電告大清國駐英公使薛福成,意欲採購鍊鋼廠的高爐,薛公使推薦了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爐生產廠英國梯賽特公司。
英國梯賽特公司的主管工程師善意回函說道:
貴方欲辦鋼廠,必先將所有之鐵、石、煤、焦等寄我司化驗,然後才知煤鐵之質地如何,可以煉何種之鋼,綜合評估之後,即以確定何樣之高爐。
並警告之,差之毫釐,謬以千里,未可冒昧從事。
可對方好意,張香帥並未領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