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聽說,當需要體現對一個人的尊重時,最重要的就是看著他的眼睛。果真,在她友善到有些“慈愛”的目光下,商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一天下來,把楊玉環折騰得夠嗆。雖然四周還有其他大臣和她一起出言建策,但她依舊覺得自己好像度過了最煎熬的一天。
因為這會面事故頻發。
那書生手裡的雞一進宮不知怎麼得和瘋了一樣地撲騰起來,書生的弱身板手無縛雞之力,一撒手雞差點飛到天花板,還掀翻了一個花瓶,把那書生嚇得面色慘白。
但真正讓她感到頭疼的,其實是晚上送到長安的一封加急聖旨。
李璘的動作很快。
她本來以為是李璘已經知道了她在長安自立門戶的事情,但是轉念一想,哪怕是最快的馬從蜀地到長安也得要十天。
他得知楊玉環抵達長安後,第一件事就是勸她歸順,就好像他已經猜到自己馬上會攻下長安,並擁立李琩一樣。
楊玉環很討厭這種感覺,就像是自己是別人手掌心的棋子一樣。
從她到長安城郊到現在,總共也才十幾天。這讓她想起來,沒穿越來的時候曾看過一本書,寫的是一個小官為了給自己送“一日色變,兩日香變,三日味變”的荔枝,一路艱辛奔波勞苦的故事。
她斟酌著回信。
其實,好像也沒有很必要太糾結用詞。
比一比兵力,自己基本上可以把李璘壓著打了。就像是權臣在養兵後容易造反一樣,她現在對這個皇帝絲毫沒有敬畏的感覺。
這麼想的話,自己真像是個擁兵自重的二代安祿山啊。她笑出了聲。
她寫道:“長安已複,百廢待興。修繕事業浩大,蜀地物資豐富,陛下不必興師回京。待民生恢複,定前往蜀地迎接,把酒言歡。”
雖然她叫了他一聲陛下,但是意思寫的明明白白的:你就在劍南待著吧,不用來長安了,等我把全國都打回來,坐穩長安,就去收拾你了。
寫完信,楊玉環輕輕吹幹墨跡,將信紙摺好,裝入信封。她喚來一名親信,吩咐道:“將此信快馬加鞭送至蜀地,務必親手交到李璘手中。”
長安聽百姓覲見的日子過得很慢,她每天都在腦細胞枯竭的邊緣遊蕩。
民生問題千奇百怪,家家戶戶都有一些難處和要求。她和大臣們每當解決一個問題就對應著改善其他政策,促進戰後的恢複,過了一段時間,來找她提意見的百姓也少了些,提著千奇百怪的禮品的人倒是越來越多。
過了一段時間,一支軍隊護送著李琩來了。
楊玉環穿得比平時還要隆重,因為她此次迎接的是“名義上的皇上”。
她算著藥量,這個時候李琩應該已經開始頭腦昏沉,無法理政了。
這時候接回來,剛好能扔到龍椅上去當傀儡。
馬車停下後,楊玉環款步上前,緩緩躬身行禮,說:“微臣參見陛下,恭迎陛下回京。”
李琩勉強抬起頭,緩了好久才說出一句平身。看他要下車,他的隨從連忙上前攙扶,低聲說道:“陛下舟車勞頓,身體不適,還請娘娘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