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一切都準備好後,楊玉環讓將士們把城門外的流民們領進了行宮。
流民進宮殿,在歷史上從未有過。
她吩咐侍女們將行宮內的房間一一開啟,安排流民們入住。行宮雖大,但流民人數眾多,房間很快就被佔滿。楊玉環見狀,便讓人將大殿內的帷幔取下,鋪在地上,作為臨時的床鋪。
流民們戰戰兢兢地踏入行宮,眼中滿是惶恐與不安。他們從未想過,有朝一日竟能踏入這等金碧輝煌的宮殿。行宮內的雕樑畫棟、錦繡帷幔,無不令他們感到陌生。
其實,楊玉環撤掉宮中的裝飾還有一個原因:避免引發仇富心理。
她擔心家徒四壁的人們看到這些琳琅滿目的裝潢後,對皇室的怨言更甚——畢竟前段時間杜鴻漸的大興土木,已經動用了太多人力,百姓早已怨聲載道。
楊玉環和侍女們就分散在行宮各處,親自為他們分發糧食。人們小心翼翼地啜飲著熱騰騰的米粥,或是咬下一口夾著珍饈的餅卷。
就在楊玉環為一個布衣書生遞上湯羹時,那書生竟當場作了句詩送給她:
“行宮不作帝王宴,卻為流民暖饑腸。娘娘仁德,草民無以為報,唯有以此拙作,略表感激之情。”
玉環一怔。
據說盛唐時人人皆是詩人,那時的長安,華燈初上,夜市喧囂,詩韻在酒肆茶坊中流淌。文人雅士們相聚一堂,或憑欄遠眺,對月言歡;或圍坐暢飲,即席賦詩。從巍峨的大雁塔下,到曲折的朱雀大街,詩是人們交流情感、抒發抱負的橋梁。
她來到這裡後,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給她作詩。
在她眼裡,這句詩裡的自己,比“雲想衣裳花想容”還要美麗。
她微微一笑,手一抖,往這個書生的碗裡又加了一大塊肉。
畢竟好話,誰不愛聽呢?
這一刻,她對叫食堂阿姨“姐”的時候碗裡飯會多一層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等安頓了流民,她急急忙忙趕到了剛搭好的營帳裡,李琩正和將士們開會。
把流民安置在行宮裡,而自己住營帳。
無疑,這行為讓百姓們感動又震驚,甚至不少有餘糧的百姓們帶著糧食來到了軍營中,要給將士們補補身體。
帳中的氣氛卻不如外邊那麼輕松愉悅,因為他們在討論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拒不出兵的制勝關。
當李琩派人給各個關隘送信,讓他們分一批士兵北上支援自己時,制勝關以“兵力不足”的理由拒絕了他。
致勝關,就在平涼的西側不遠處。
朔方軍僚屬魏少遊、崔漪、盧簡金、李涵等人在此處一同開會,李琩問道:
“最近致勝關守將有何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