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末年,四川出了個天資非凡的道士,名叫陳志。
陳志師從茅山,歲莫弱冠,但驅邪測吉、尋位定穴的本事,無一不精。他出師不過幾載,已是當時川渝地區赫赫有名的道法大師。
一日,陳志接到委託,貴州有位地主的老父親去世了,想請陳志幫忙尋一處好穴。那地主心性殘暴,臭名昭著,十里八鄉無人不恨,性情剛正的陳志本想拒人千里,可轉念一想,何不稍加懲戒,也算為鄉民們出口惡氣,便應了下來。
到達貴州後,陳志在地主跟前神通廣現,尋得一處可保後人人丁興旺的穴位,但此穴保人不保財,他並未多言,只是心裡一樂,倒是一舉兩得了。
尋好穴位後,惡霸地主對陳志還算客客氣氣,特意留他款待一日。問其報酬時,陳志本無意收取,可轉念一想,不要的話以那地主狡惡的心性估計會起疑心,猜忌他找的墓穴會不會有問題。
正當陳志思量時,突然記起昨日看到的地主家幾個孤苦伶仃的長工小孩,估摸也就十一二歲,便被這黑心主人強迫幹些少不能行的重活、粗活。陳志心軟,心想長此以往,幾個可憐娃兒不被打死也會被累死。
若能帶他們離開,也是天大一樁善事,陳志便向地主提出就要這四個孩子作為報酬,說是家裡缺幾個挑水砍柴的人。
地主本以為陳志會獅子大開口,畢竟自己名聲在外,但出乎意料,他竟只要這幾個骨瘦如柴的小孩,頓時心中大喜,順口答應了。
處理完穴位後事,陳志帶著四個孩子回了四川,他本意還他們自由身,可詢問得知每個孩子都是孤兒,顧慮到外界兵荒馬亂,還這幾個無依無靠的孩子自由,無疑是間接要他們性命。陳志一番抉擇,觀這四個娃兒心性純善且頗有慧根,便動了收徒的念頭。
時光飛逝,抗日戰爭爆發。
期間,陳志帶著四個徒弟奔波在外,四處為抗戰做籌款,而後師徒五人在雲貴川地區名聲大噪。四個徒弟的天賦也日漸彰顯,抗戰結束後,陳志便帶著他們回了四川老家。
回到四川后,陳志已年過四十,這麼多年的顛沛流離,讓他有了想安定下來的念頭。經過這些年的日益相處,他也看出四個徒弟在道術方面皆有潛力,但缺乏獨自歷練與見解,在陳志反覆叮囑後,四人各自踏上歷練之路。
徒弟們各有所行,陳志便找到一個小鎮安頓下來,靠著風水堪輿的本事過過日子,再到娶妻生子,本來平平淡淡、自在逍遙的生活,卻被大徒弟的一封書信打破。
信中大徒弟談到當初自己離開後,便到各地為因戰爭死去的冤魂超度,起初就是正常超度,偶爾遇到棘手的怨靈,花些時間也能解決。可如今遇到了大麻煩,大徒弟險些喪命,具體遭遇書中隻字未提,只是叫師父陳志前去某個地方找他。
看完來信,陳志努力剋制內心焦慮,儘管這些年幾個徒弟與他鮮少聯絡,可從陳志下定決心收四人當徒弟時,就已對他們視作己出。
陳志緩定心神,安撫好妻兒後,便連夜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