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美寶雞> 第七十二篇 燕伋望魯臺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十二篇 燕伋望魯臺

燕伋望魯臺

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走上了望魯廣場,在望魯廣場的前面佇立著一座牌坊,牌坊的上方鐫刻著“望魯臺”三個大字,而在牌坊的兩側有一對石獅,石獅的眼睛炯炯有神彷彿要洞穿迷霧中的假象,教師焦玉蘭和她的學生在望魯廣場上行走,他們抬起頭看見了遊客服務中心,遊客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正熱情地給遊客們講解著望魯臺的悠久歷史,在望魯廣場的右側是公共衛生間,保潔阿姨正拿著笤帚和拖把打掃著洗手間的衛生,在望魯廣場的中央是一座又一座的花壇,花壇裡種植著梅花、牡丹、菊花、蘭花、月季、杜鵑花、茶花、桂花、矮牽牛、繡球、紫薇、風信子、女貞、黃楊、海桐、石楠等等,嬌豔的花卉浸透了雨露的滋潤長得比破土而出的竹筍還旺盛,花壇的旁邊是一片綠意蔥蘢的草地,草地上栽種著香樟、銀杏、欒樹、雪松、水杉、榆樹、側柏、垂柳、梧桐、紅楓、朴樹、紅葉李、木槿等等,高高低低的樹木猶如一張鋪天蓋地的大網遮蔽了山川的角角落落,教師焦玉蘭給她的學生介紹著花壇裡的花卉和草地上的樹木,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搶答著猶如八九點鐘冉冉升起的紅太陽。

導遊李夢龍帶著遊客站在瞭望魯臺的腳下,在望魯臺的高牆上書寫著“中華尊師第一臺”七個大字,遊客們望著這七個遒勁有力的大字心中莫然升起了一絲自豪感,導遊李夢龍帶著遊客沿著石階向高處攀登,短短的階梯一步一個腳印彷彿已經走了上千年,遊客們懷著謙卑的心來到了望魯臺的最高處,望魯臺高11米,底徑35米,它不但是燕伋用心血和日撮土日積月累而成的真情臺,而且是燕伋以思師念師感師敬師之品性澆築起來的尊師臺。在望魯臺的四周插滿了寫著“燕”字的旗幟,飄揚的旗幟承載著博愛的情懷向遠方傳遞著幸福的佳音,遊客們站在望魯臺上向遠處望去,遼闊的原野上是一片又一片的銀杏林和柏樹林,這些林木相互擁抱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導遊李夢龍把遊客們叫到自己的身邊,他給遊客們一五一十講起了燕伋的生平事蹟,他說燕伋,生於公元前541年,卒於公元前476年,字思,孔子弟子,孔門七十二賢之一,漁陽人,燕伋一家三代同堂,是一個家道殷實、知書好禮的名門望族,當時,孔子在山東曲阜辦學授徒,聲名遠揚,世人共仰,燕伋的父親早就想讓兒子遠去山東求學,但因兒子年幼,路途遙遠,未能成行,燕伋18歲娶妻壤氏,賢而知禮,19歲到20歲時,父母不幸相繼去世,22歲那年,他遵照父親的遺願,負笈千里,到山東曲阜參與杏壇筆試拜師求學。23歲時跟隨老師孔子及同學南宮敬叔、仲由等人,周遊列國,考察周社會的史制和道德規範,孔子領眾多學生到周,一是問禮、學禮,二是傳播儒家學說和齊魯文化。燕伋在孔子門下讀書,周遊考察,經過5年,27歲回故里,在家過了8年耕讀生涯,35歲時又去齊國,跟隨老師孔子讀書考察,隨孔子至齊國,瀏覽了齊桓公廟,瞻仰了一朝霸主齊桓公的畫像,受到了齊桓公雄才大略、英風豪氣的薰染,較全面的接受了齊魯文化的薰陶與洗禮,這次,他在魯住了5年,40歲回到了寶雞。燕伋第二次從魯遊學歸來,開始在漁陽辦學教書,正式傳授儒家學說,他在漁陽辦學18年,直到周敬王十一年,因孔子的兒子伯魚去世,他第三次去魯,留住四年,正欲返回時,不幸又逢尊師去世,又留魯,與眾同學為尊師治辦喪事,戴孝守靈三年,辭魯歸裡,其時年高65歲,在家一年就因病去世。

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來到了燕伋文化廣場,在燕伋文化廣場的中央矗立著燕伋的雕像,燕伋雙手緊握書簡目光堅定彷彿要將這片土地都變成知識的海洋,在燕伋文化廣場的兩側分別是尊師文化長廊和家風家訓長廊,學生們聚在一起大聲朗讀著《三字經》和《弟子規》,在尊師文化長廊和家風家訓長廊的盡頭是孔門七十二賢旗墩,每個旗墩上都有孔子的七十二個弟子的生平介紹,而在旗墩的上方是七十二面迎風招展的旗子,這些旗子遭受了愚昧的禁錮卻依然嚮往著智慧的啟蒙,在燕伋文化廣場的後面是一塊高大的百師牆,百師牆上的“師”字大小不一、千變萬化既有靜態的高雅又有動態的嫵媚,教師焦玉蘭示意學生們都站在百師牆前,她則拿出相機給自己的學生拍了一張靚麗的照片。

導遊李夢龍帶著遊客前往了燕伋祠,在燕伋祠的外面是一個鐵製的焚香爐,焚香爐裡插滿了高香和燃成灰燼的紙錢,在焚香爐的後面是一排排大鼓,四五個遊客敲擊著大鼓聆聽著自己的心跳和古人的心跳,進入燕伋祠迎面看到的是燕伋的銅製坐像,燕伋渾身散發著金色的光芒好像突然復活了一樣,在燕伋坐像的前面擺放著蘋果、香蕉、橘子、桃子、點心、花生、瓜子、糖果等供品,遊客們跪在燕伋坐像前祈求他們的兒孫都能金榜題名,在燕伋坐像的旁邊是講習堂,講習堂放置著講臺、課桌和板凳,在燕伋祠的山牆上描畫著兩幅彩繪,左側的山牆上是孔子講學圖,右側的山牆上是燕伋求學圖,遊客們欣賞完兩幅彩繪後都坐在了講習堂的板凳上,導遊李夢龍又給他們講起了燕伋在這裡興辦學堂、教書育人的故事……

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踏上了高不可攀的大臺階,大臺階一級連著一級向上延伸彷彿要與天空接壤,學生們望著陡峭的大臺階並沒有流露出一絲畏懼,他們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在一聲聲的鼓勵中不斷地向高處爬去,教師焦玉蘭提醒他們注意安全,如果爬不動了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爬了五分鐘左右他們看到了燕伋書院,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進了燕伋書院,在燕伋書院的牆壁上張貼著燕伋的畫像,燕伋三次前往魯國求學的精神感染了成千上萬的莘莘學子,他像一盞明燈照亮了殘破的書卷指引著迷途中的旅人找到了家的歸宿,在燕伋書院的地面上放置著展櫃,展櫃裡有先賢燕伋、燕伋文化研究等一部部書籍,離開燕伋書院他們繼續向上攀登,在大臺階的兩側佇立著寫滿仁義禮智信的宣傳牌,一張張宣傳牌從山麓一直排列到山頂猶如山崖張開的兩隻翅膀,這兩隻翅膀擊打著狂風暴雨迎來了一道絢麗的彩虹。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加快了腳步,她要在霞光萬丈的晴空裡找到像乳酪一樣的書香……

導遊李夢龍帶著遊客走到了山門前的庭院裡,在庭院的中央是用漢白玉製成的燕伋雕像,燕伋將手中的書簡徐徐展開似乎在參悟儒家文化的精髓,兩名遊客在燕伋雕像前擺好姿勢拍了好幾張相片,又有五名遊客手牽著手肩靠著肩等待著拍照,之後導遊李夢龍將他們帶到了一塊石碑的前面,這塊石碑雖然殘破不堪但依稀可以猜到文字的內容,有的遊客說石碑記述的是燕伋的傳記有的說石碑記述的是望魯臺的修建過程,看完了石碑他們來到了六藝研學長廊和儒家文化長廊,遊客們七嘴八舌地爭論著六藝,又喋喋不休地探討著儒學,導遊李夢龍看著他們討論的熱火朝天的樣子笑得合不攏嘴,他建議遊客們多來幾次望魯臺肯定能找到理想的答案……

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來到了山門前,山門的上方懸掛著刻有“燕伋望魯臺”的匾額,她和學生們不緊不慢地進入了山門,導遊李夢龍帶著遊客準備走出山門,遊客們嘰嘰喳喳叫嚷著依舊沒分出勝負,教師焦玉蘭和導遊李夢龍相互打了聲招呼後繼續遊玩,等他們將所有的景點都看完以後,他們決定在望魯廣場上匯合,之後他們打算乘坐同一輛大巴車離開燕伋望魯臺。突然,遊客李少平被一陣擊鼓聲所驚醒,他定了定神發現這一切都是他做的一個夢,遊客李少平急忙嚮導遊李夢龍詢問他們為何會從山頂向山麓遊玩,況且附近也沒有一條便道直通山頂,導遊李夢龍說去年他們在遊玩望魯臺後乘坐的大巴車出了車禍,他們這些遊客都在那場車禍中不幸喪生,他們之所以留戀望魯臺是因為這是他們離世前最歡樂的片斷,遊客李少平無法接受自己已經離世,一行熱淚從他的臉頰上滑落變成了一片雪花,導遊李夢龍招呼遊客們走出山門向山麓進發,與此同時,教師焦玉蘭帶著學生進入山門看到了一個大大的高臺,這個高臺一點一點膨脹變成了一座無與倫比的金字塔……

(完) 完稿於:2025.1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