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大美寶雞> 第六十六篇 張載祠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六十六篇 張載祠

張載祠

(一)橫渠書院

我的面前是一座高大的牌樓,牌樓的上方鐫刻著“橫渠書院”四個大字,走過牌樓我看見了兩座拱橋,拱橋的下方是流動的河水,我踏上拱橋沿著大道一路前行,大道的兩側栽滿了樹木和花卉,我邊走邊看來到了張載的雕像前,張載眼神堅定望著遠方似乎在勾勒著祖國的山河,在張載雕像的旁邊是兩個闕樓,高聳的闕樓猶如兩座燈塔照亮黑暗迎接著血紅的黎明,在張載雕像的後面是一塊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書寫著著名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繼續向前走來到了一個文化廣場上,文化廣場的兩邊是筆直的長廊,我坐在長廊裡小憩了一會兒,走過來休息的人也越來越多,離開長廊我來到了一座碑亭前,涼亭的石碑上篆刻著“郿伯”的字樣,我欣賞完石碑走上文化廣場看見了一棟高大的樓閣,這棟樓閣是張載國學思想展陳館,閃耀的思想承襲著儒家的精髓在迷茫的路途中開啟了一條希望之光。

(二)張載祠

我懷著期待的心情走進了張載祠,在張載祠的庭院裡佇立著兩塊石碑,兩塊石碑分別是東銘和西銘,之後我來到了一座大殿前,大殿內端坐著張載的雕像,張載滿腹經綸為貧弱的北宋描繪著新的藍圖,接著我又來到了正蒙殿,正蒙殿曾經是張載辦學時辦公和休息的地方,在正蒙殿的旁邊是書院樓,一部部書籍凝聚了燦爛的文化也見證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之後我來到了橫渠講堂,講堂內有三尺講臺還有排列整齊的桌椅,離開橫渠講堂我看見了一條碑廊,碑廊裡佇立著各個朝代文人墨客撰寫的石碑,看完石碑上的文字我的目光停留在了四五棵千年古柏上,古柏蒼翠挺拔好像隨時待命的將士把青春和熱血灑在了這片熱土上,我撫摸著千年古柏感受著歷史的記憶在指尖來回流動,之後我走到了第一展室——張載生平事蹟展,在展室裡我看到了張載一生行跡圖,張載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見識了官場的黑暗也磨礪了自己的意志,在山牆上我還看到了張載簡譜,這張簡譜講述了張載從出生到離世之間58年的春秋,看完了張載簡譜我看到了地上的展櫃,展櫃裡有硯臺和印章還有泛黃的張子全書,離開第一展室我進入了第二展室——張載思想文化展,在四周的山牆上張貼著張載關學的主要思想導覽圖,從這張導覽圖上我知道了“天地之性”和“氣質之性,”而在地上的展櫃裡放置著《關學文庫》全集,十幾本全集記錄了關學的啟蒙、發展和繁榮,我急忙取出手機拍下了全集上的文字和圖片,之後我來到了第三展室——關學文化傳承展,在展室的中央是一座張載伏案讀書的雕像,張載手執書卷從儒學、佛學和道家思想中悟出了興衰的真理,在後邊的山牆上懸掛著一幅幅關學傳承人的畫像,一個個傳承人忍受住了孤獨和落寞收穫了智慧的寶藏,我看著他們的畫像從心底裡佩服他們的勤學和堅守,文化的傳承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是生命長河中的一道曙光,我低下頭在展櫃裡看到了理宗皇帝的聖旨,張載兩次進京完成了他的政治抱負也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榮譽。

(三)張載墓

我吃過午飯之後前往了張載墓,張載墓位於張載祠南7公里處的大鎮谷迷狐嶺,佔地87.2畝,是張載及其父張迪、弟張戩的安葬之地,張載墓從宋明道二年至公元1985年,歷時九百五十二年,共維修、綠化5次,1998年投資6萬元,對墓區進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爐、供桌,修建了碑樓、祭祀臺等。目前,通往張載墓的二級公路已經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規劃,張載墓還將擴充套件50餘畝,同時修建山門、石橋、廟堂、廂房等。我手捧一束菊花來到了張載的墓前,靜寂的墓園看不到一個人影卻迴響著鳥兒的啼唱,我望著墓冢有很多話想對張載說,是他的無私付出造就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從他的思想裡讀出了為人處事的智慧從他的踐行裡找到了大江大河的光與熱,漸漸地,我回憶起了張載一生中的幾個重要時刻。

1.張載安家眉縣橫渠

“母親,我們已經沒有多少盤纏了,不如就把父親安葬在這裡吧!”張載望著他的母親,傷心地說。“我聽說河南汴京還發生了戰亂,我們如果再往前走,肯定是凶多吉少。”張戩停下腳步,抱怨道。“你們的父親說過要把他葬在河南汴京的祖墳裡,我不能不遵從他的遺言啊!”母親陸氏咬著嘴唇,為難地說。“母親,葬在何處不是安葬呢,你要顧全大局為我和張戩以後的仕途考慮啊!”張載抹著眼淚,痛苦地說。“好吧,我們就把你父親安葬在橫渠的大鎮谷迷狐嶺吧!”母親陸氏嗚咽著,抽泣著說。張載和弟弟張戩以及母親陸氏走在前面,僕從們拉著靈柩走在後面,他們在大鎮谷迷狐嶺選了一處荒地便準備埋葬自己的至親張迪,僕從們從農家借來了鐵鍬和灰線,五六個人相互配合挖出了一座墓穴,之後僕從們將靈柩從馬車上抬了下來,他們前呼後擁將靈柩放入了墓穴中,接著他們用鐵鍬取土堆起了一個高高的墳丘,張載和他的弟弟張戩趴在墳墓前哭得昏天搶地,母親陸氏啜泣著將紙錢、紙馬和紙人燒了起來,之後在祭祀臺上點亮了冥燭、放上了祭品。“母親,我們就在前面的村子裡安家吧!”張載攙扶起母親,他的眼睛裡佈滿血絲。母親陸氏點了點頭,她招呼大家向山下走去,來到村子後,她用剩餘不多的錢買了土坯、木材、磚瓦和石灰砂漿等,之後街坊鄰居都來給他們蓋房子,有的人砸土坯、有的人運木材、有的人搬磚瓦還有的人拌石灰砂漿,街坊鄰居們相互配合幹得熱火朝天,他們給街坊鄰居做好香噴噴的飯菜端來熱騰騰的茶水,一天又一天,從最開始的開挖槽基到築基砌築再到放置柱頂石,又從包砌臺明到望椽安置再到氈背鋪瓦,四五間房屋就在晝夜交替的日子裡蓋了起來,就這樣張載和弟弟張戩以及母親陸氏在橫渠安了家,他們與這裡的街坊鄰居一塊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張載上書范仲淹

張載吃完飯後正坐在書桌前奮筆讀書,他聚精會神地讀著書卷絲毫沒有察覺僕從的到來,僕從急匆匆地走進來說:“西夏又來侵擾我們西部邊境,我們的朝廷不僅不派兵攻打,反而向西夏贈送絲綢、金銀和茶葉來換取和平,我們的國家就那麼不堪一擊嗎?”“我們不能再這樣忍下去了,西夏那個彈丸小國都來欺負我們,我們必須用武力來攻打他們。” 張載將毛筆摔在書桌上,憤懣地說。“我們的朝廷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選擇退讓,那鄰近的國家也會來欺負我們,到時候我們可就亡國了。”僕從嘆了口氣,惋惜地說。“我要立馬寫《邊議九條》,然後上書給陝西經略安撫副使範衝淹,讓他想辦法奪回我們的失地。”張載握緊拳頭,鬥志昂揚地說。幾天之後,范仲淹在延州軍府召見了張載,他對張載獨到的見解和無畏的勇氣大加讚賞,但他說:“作為一個儒生,應該把精力用在傳道受業上而不是用在談兵用兵上。” 張載覺得范仲淹的教誨很受用,他告別范仲淹回到橫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專研學問上。

3.張載科考

“我要去河南汴京參加科考,你們在家照顧好自己。”張載背起行囊,走出了屋子。“哥哥,幾年之後我也要像你一樣考取功名!”張戩走了出來,堅定地說。“會的,只要你用功讀書,將來肯定會幹出一番大事業來。”張載拍了拍張戩的肩膀,笑著說。“你一定要沉著應考,我和你弟弟張戩等著你的好訊息。” 母親陸氏朝他揮著手,大聲說道。張載揹著行囊經歷了千難萬險終於來到了汴京,和他一起應考的還有蘇軾、蘇轍、程顥、程頤和曾鞏等,而考官則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張載胸有成竹工工整整地寫完了試卷,他對這次的科考之路充滿了信心,幾天之後黃榜出來了,張載如願以償考中了進士,在侯詔待命之際,張載受宰相文彥博支援,在汴京相國寺設虎皮椅講《易經》,期間他遇到了程顥、程頤兄弟,他對聽講的人說自己對《易經》的理解還不夠,讓他們多向程顥、程頤兄弟討教學習。聽講的人被他的謙卑所折服,紛紛向他投去了讚賞的目光,之後不久,他的名聲便傳遍了整個京城。

4.張載婉拒王安石變法

“子厚,我們現在國力衰微,怨聲四起,你有什麼好的治國為政的方法嗎?”宋神宗趙頊坐在皇位上,詢問道。“陛下,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夏商周時期的那些國策,然後制定出一套新的變革政策。”張載站在大殿之上,恭敬地說。“你說的很對,我想把你派到中書省樞密院做事,你覺得如何?”宋神宗趙頊扶著龍椅,鎮靜地說。“我剛調入京都,對王安石的變法還不甚瞭解,等過一段時候後再作計議。”張載有些猶豫,謹慎地說。“那我任命你為崇文院校書,你意下如何?”宋神宗趙頊捋著鬍鬚,低聲說。“謝謝陛下抬愛,任職崇文院校書我覺得挺好。”張載躬著身子,退出了大殿。有一天,王安石在路上遇見了張載,便對他說:“子厚,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我一個人恐怕難以勝任,你能幫助我一起推行新法嗎?”“推行新法的事我也無能為力,我才疏學淺,事務繁忙,你還是另找他人吧!” 張載低頭思忖著,無奈地說。張載的婉拒使王安石懷恨在心,他開始處處刁難張載,之後張載上奏辭去崇文院校書職務,未獲批准,不久宋神宗趙頊派他去浙東明州審理苗振貪汙案,案件辦完後回朝。此時,張載的弟弟張戩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了激烈的衝突,被貶知公安縣,張載估計自己要受到牽連,便辭去官職回到了橫渠。

5.張載回到橫渠教書育人

“先生,現在我們的國家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尖銳,我們怎樣才能強大起來呢?”學生們坐在書桌前,質問道。“要想改變這種局面,我們就要恢復古禮和井田制。”張載把手放在身後,告訴他的學生。“先生,你的著作什麼時候才能寫出來,我們都等著傳閱呢?”學生們拿著毛筆,繼續詢問道。“《東銘》和《西銘》快寫好了,等我修改完了再給你們傳閱。”張載踱著步,細聲說道。幾天之後,張載把修改好的著作交給了他的學生,學生們爭先恐後地傳閱著《東銘》和《西銘》,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他的《東銘》和《西銘》,他將這兩篇著作鐫刻在石碑上立於院中。“先生,你能不能給我們講講你的《井田議》呢?”學生們抬起頭,虛心地說道。“《井田議》就是把土地交給國家,國家將方里土地按“井”字形劃為九區,中一區為公田,餘八區為私田分授八夫,公田由八夫助耕,收穫全部繳給領主,男成年受田,老死還田。”張載給學生們講解著自己的理論,自豪地說。“有了土地我們再也不用忍飢挨餓了,我們的國家也會強大起來。”學生們拍著手,興奮地說。“這只是我的理論構想,要想落到實處並不簡單,”張載抓了抓頭髮,苦惱地說,“不過我準備先買下一塊土地做實驗,如果方法可行,我再奏請陛下頒佈施行。”之後他與學生們買來一塊土地,按照《周禮》的模式劃分為公田、私田等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並疏通東西二渠“驗之一鄉”以證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6.張載身患肺病去世

“子厚,我這次召你入京是想讓你復興古禮,矯正風化。”宋神宗趙頊走上前來,熱情地說。“雖然我近來身體欠安,但為了國家的安危我還是願意回京。”張載咳嗽了兩聲,虛弱地說。自從他擔任同知太常職務後,他便沒日沒夜的工作常常廢寢忘食,當時有人向朝廷建議實行婚冠喪祭之禮,下詔禮官執行,但禮官認為古今習俗不同,無法實行過去的禮制,唯張載認為可行,並指出反對者的作為“非儒生博士所宜”,之後他便遭到了孤立,而此時他的肺病也愈發嚴重。“陛下,我的身子已大不如前,我想辭官回鄉,望陛下恩准。”張載走上大殿,喘著氣說道。“子厚,身子要緊,既然你想歸鄉,我恩准你。”宋神宗趙頊擺了擺手,懇切地說。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陝西臨潼,當晚住在館舍,沐浴就寢,翌日晨與世長辭,享年五十八歲,臨終時只有一個外甥陪在他身邊。

(完)                        完稿於:2024.1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