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5章 主角被警告 (2 / 3)

在範大福的辦公室桌子上擺放一個青瓷花瓶和一個唐三彩。

在範大福腦海中忽然出現一段歷史資料。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

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瓷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

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

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器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

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

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時期。

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開始有青釉瓷器。

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

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

唐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範大福的辦公室桌子上擺放那個青瓷花瓶,就是釉下彩的。

範大福又拿過了那個唐三彩看了看。

唐三彩,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

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

此刻,在範大福腦海中忽然又出現一段歷史資料。

唐三彩的興起原因。

唐三彩在唐代的興起有它的歷史原因。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