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集。上官雲英繼續講故事。
可以假設,一旦長平之戰的指揮官韓信像楚漢之戰那樣拿下了勝仗,後方的趙君臣第一反應就會是一片混亂。
還沒部署的韓信,可能分分鐘都贏。
活著被免職是一種美好的生活。
至於40萬趙國軍隊人的命運?
長平之戰的結局也可想而知。
畢竟長平之戰的較量不僅僅是雙方智慧和戰鬥力的較量,還包括國力綜合實力、戰略決策和執行力等。
能改變結局的不是韓信。
因為,像趙國這樣一個既沒有戰略規劃也沒有戰略決心的團隊,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在哪個行或行業,哪怕多了一個韓信級別的強人,都扛不住。
“所以,這些故事怎麼樣啊!”上官雲英問道。
“好,講的好啊!”
“再講個故事啊,沒有聽夠啊!”
“再講一個故事。” 西門飄雪說道。
上官雲英繼續說道:“我再講一個故事了啊!”
故事發生在吳國和越國。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替他報仇。
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
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嚭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
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珍寶賄賂伯嚭,伯嚭答應和文種去見吳王。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黎民百姓,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
大夫文中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拔出來供養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後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恐怕太遲了吧?”
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又有什麼晚的呢?”
於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
終於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隨後,越王就派文種到吳國去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