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行者無疆> 兩方茶語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兩方茶語 (2 / 2)

中國喝茶的詩意是中國文化的產物,不管是綠茶嬌嫩的詩意還是烏龍綿長的詩意都由來已久。即便不說陸羽的《茶經》,從一般詩文中總能頻頻嗅到茶香。據我認識的一位中國茶文化研究者說,茶文化最精緻的部位也最難儲存,每每毀於兵荒馬亂之中,後來又從解渴的原始起點上重新種植和焙制,不知斷了多少回,死了多少回,但由於那些詩文在,喝茶的詩意卻沒有斷,沒有死。

英國進口了中國茶,沒有進口中國茶的詩意。換言之,他們把中國茶文化的靈魂留下了,沒帶走。因此同樣是茶,規矩的中國喝法與規矩的英國喝法完全是兩回事。

英國有大詩人,但在實際生活中,例如在飲食上不太講究詩意,這與法國人有很大差別;而法國人在飲食上的詩化追求與中國人在飲食上的詩化追求又完全不同。

英國快速地把這種好不容易從遙遠的東方買來的飲品當作貴族社會的一種生活標誌,而貴族的生活正是社會各界趨附的物件,因此中國茶在那裡完全改變了角色、轉換了身份。

當初英國貴族請人喝茶,全由女主人一人掌管,是女主人顯示身份、權力、財富及風雅的機會。她神秘地捧出了那個盒子,開啟盒子的鑰匙只有一把,就掌握在她一人手上,於是當眾開啟,引起大家一陣驚歎。杯盞早就準備好了,招呼僕人上水。但僕人只有提水的份,與茶葉有關的事,都必須由女主人親自整治。中國泡茶有時把茶葉放在茶壺裡,有時則把茶葉分放在每人的茶杯裡,讓客人欣賞綠芽褐葉在水裡飄蕩浸潤的鮮活樣子。英國當時全用茶壺,一次次加水,一次次傾注,一次次道謝,一次次煞有介事地點頭稱讚,終於,傾注出來的茶水已經完全無色無味。

到此事情還沒有完。女主人開啟茶壺蓋,用一個漂亮的金屬夾子把喝乾淨了的茶葉——中國說法也就叫茶渣吧——小心翼翼地夾出來,一點點平均地分給每一位客人。客人們如獲至寶,珍惜地把茶渣放在麵包片上,塗一點黃油大口吃下。

英語說茶渣要比中文好聽,叫“茶的遺留”,只是英語中“遺留…一詞正好與“葉”字相同,於是前些年上海大街的門牌上把茶葉店誤譯成了茶渣店,英國人看了有點吃驚,因為事到如今連他們也不吃茶渣麵包了。

他們這樣喝茶,如果被陸羽他們看到,真會瞠目結舌。既不是中國下層社會的解渴,也不是中國上層社會的詩意,倒成了一種誇張地顯示尊貴的儀式,連那茶渣也雞犬升天。雖然尊貴,但茶的“文化國籍”已經更換,因此他們也就貪圖方便,到自己的屬地印度、尼泊爾、錫蘭去種茶了。

茶被英國廣泛接受之後,漸漸變成一種每日不離的生活方式,再也不是貴族式的深藏密裹了。至今英國人對茶的日消費量仍是世界之冠,已經無法想像如果沒有茶,英國人的日子怎麼過。

中國文化人千萬不要再從這個現象洋洋得意地證明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征服,我前面已說過,他們喝茶已剝除了中國詩意和中國文化,因此每日不離的原因要從別處來尋找。在我看來,基本原因比較原始,是由於茶提供了一種於健康、風度無損的輕微刺激,而接受這種刺激又成為片刻放鬆的藉口,於是每天就有了一種以喝茶為節拍的生活節奏。

既然如此,英國人一般不喝太濃的茶,很少聽到他們有喝茶喝“醉”了的事,但這在中國常有,特別是喜歡喝烏龍和普洱的族群。每天淡然於一種固定的節奏中,這也正是他們在飲食中缺少詩意的表現。

透過茶來做文化比較,可以產生很多有趣的想頭,而我感到最難解的是這樣一個問題:英國從中國引進茶葉才三百多年,卻構成了一種最普及的生活方式,而中國人喝茶的歷史實在太久了,至今還徹底隨意,仍有大量的人群對茶完全無緣,這是為什麼?

在英國很難找到完全不喝茶的人,但在中國到處都是。我在臺灣的朋友隱地先生,傍著那麼好的臺灣茶卻坐懷不亂,只喝咖啡。哪天如果咖啡館裡輕輕的音樂與咖啡的風味不諧,他耳朵尖如利刺,立即聽出,而且坐立不安,一定要去與經理交涉。那次他知道我愛喝茶而瞞著我到茶葉店買好茶,回來對我的驚訝描述使我確知他是第一次那麼近距離地接觸茶葉。看著這位年長的華文詩人,我簡直難以置信。另一個特例就是這次與我一起考察歐洲的同伴邱志軍先生。晚飯前在餐廳只要喝一口那種淡如清水的茶水,只一口,他居然可以整夜興奮得血脈賁張,毫無睡意,直到旭日東昇。

寫到這裡我笑了,因為又想起一件與茶有關的趣事。四川是中國茶文化的重地,我在那裡有一位朋友天天做著與茶有關的社會事務,高朋如雲,見多識廣,但他的太太對茶卻一竅不通。春節那天有四位朋友相約來拜年,沏出四杯茶招待,朋友沒喝就告辭了,主人便出門送客。他太太收拾客廳時深為四杯沒喝過的好茶可惜,便全部昂脖喝了。但等到喝下才想起,丈夫說過,這茶喝到第三杯才喝出味道,於是照此辦理,十二杯下肚。據那位主人後來告訴我,送客回家才片刻時間,只見太太兩眼發光,行動不便,當然一夜無眠,只聽腹鳴如潮。我笑他誇張,誰知他太太在旁正色告訴我:“這是我第一回也是最後一回喝茶。”

英國人思維自由而生態不自由,說喝下午茶便全民普及,同時同態,鮮有例外;中國人思維不自由而生態自由,管你什麼國粹、遺產,詩意、文化,全然不理,各行其是,最普及的事情也有大量的民眾不參與、不知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