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那麼多的黃巾,真正混出名堂來的,還真就是張燕一個人。
後來諸侯混戰,張燕也參加過討董同盟,不過沒派兵出去罷了,等到袁紹佔據冀州之後,就一直想消滅張燕的勢力,一度聯合呂布,和黑山賊展開了激戰,張燕雖然落在下風,卻死戰不退,後來呂布和袁紹產生矛盾,黑山軍保住了自己的元氣。
一直到袁紹用懷柔的方式,田豐孤身入黑山,說服了張燕,黑山賊才開始下山定居,在鄴城附近,婦孺參與生產,精壯繼續為軍,張燕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獨立,袁紹也平定了冀州地盤上的隱患。
張燕這一路來,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那些東西。
現在,他要放棄對軍隊的掌控,要說捨不得,那真是有些捨不得。
可是除了接受王易的條之外,他還有別的道路嗎?
只能說袁紹坑人啊,死得不是時候。
他在那麼一個關鍵的時刻一死,張燕就知道,自己只能放棄兵權了。
這是一個很簡單推理過程。
袁紹那時候一死,那麼張燕率領的黑山賊精銳,就只能回鄴城,還不能跟著張郃去許都,因為黑山軍的家屬,都在鄴城附近耕作呢。
黑山軍在袁紹麾下,那些婦孺就過得很好,袁紹也可以放心地使用黑山軍。
可是現在袁紹一死,鄴城一陷落,張燕就只能帶著黑山軍回鄴城,不然的話,那些黑山軍知道自己的老婆孩子親戚家人都已經落在了劉備的手裡,就算平時再敬重張燕這個大統領,只怕也會馬上譁變,先跑回去再說了。
黑山軍就是這樣的一個利益體,每個小兵都是有自己的利益的,毫無牽掛的幾乎沒有。
張燕知道,如果當時自己要跟著張郃去許都的話,那麼平時對自己很敬重的黑山軍其他頭領們,比如孫輕、王當、杜長他們,就一定會不同意。
黑山軍其實和當時臧霸的泰山賊差不多,臧霸雖然是大頭領,可是下面其他那些頭領,都是各有勢力的。
唯一不同的就是,泰山賊基本都是青壯,亡命之徒,黑山軍都是拖家帶口的。
所以他只能回來。
所以他回來以後,只能放棄兵權,除非王易肯鬆口。
然而劉備對其他來投的諸侯,都沒有這樣的優待,不管是孫策還是呂布這樣的親家,還是劉繇劉表這樣的漢室宗親,在投入曹操麾下之後,都不再對軍隊有著統治力了--雖然呂布的官位是劉備麾下第一大將,孫策是五虎將之一,劉表更是荊州牧,可是他們都不再能夠直接指揮軍隊了。
而劉備一直做得也很有品味,對他們沒有任何的逼迫,反而在各個環節上都重用他們。
這至少讓張燕、孫輕、王當、杜長他們,比較放心,不擔心自己放棄兵權之後,會遭到王易的殺害。
人家這麼多年的好名聲保持下來不容易,不至於非要針對咱們幾個大功臣嘛。
在和幾個黑山軍頭領商量之後,張燕他們就決定,既然要投降,就不如做得大氣一點,幾個首領一同孤身入城,顯得自己沒什麼別樣的想法。
要做出這樣的決定其實也不太容易,不過想到自己的家人就在鄴城附近,在王易的控制之下,反正也不想跑,不如賭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