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地方,如果不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形成統治的話,那麼必定就是烽煙處處,屢剿不絕。
歷史上曹操打贏了官渡之戰不久,袁紹就能重新糾結大軍,在倉亭和曹操再打一場。
甚至那仗之後,他嘔血而死,他的兒子在遠不如父親的情況下,還在河北堅持了足足三年,最後要不是二袁相爭,曹操要平定河北,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數十年後,河北都還有心念袁氏的故舊。
這地方得頑固,可見一斑。
而曹操拿下了河北,原本有數百萬人的冀州,只剩下了三十萬戶。
只有兩到三成的人活了下來。
就是這麼慘烈。
這麼慘烈的勝利,王易可不想獲得。
他要拿河北,就想像拿荊州那樣,一開始不動,找準機會,一把,拿下所有的勝利果實。
荊州完完整整地吃下去,藉助他們先進的體制和技術,用不了一兩年,就能完全被劉備所用。
這是王易最希望看到的。
所以打河北,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法一舉擊潰袁紹,或者佔據冀州最重要的幾個大城。
鄴城、南皮。
冀州雖大,最重要的,就是這兩座城。
實際上歷史後期二袁爭鋒,就是袁尚佔據了鄴城,袁譚佔據了南皮,才能夠保持住自己的勢力。
鄴城不用說,冀州現在的治所,河北第一大城,城內光人口就是十餘萬,審配守鄴城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就能扛住曹操全力進攻的一年還多,要不是內部出了叛徒,他還能一直守下去。
至於南皮,則是渤海的治所。
渤海是什麼郡?是袁紹起家的地方,他最早在地方上的官位就是渤海太守,正是在渤海,他拿下了整個冀州,然後雄踞北方。
這種起家的地方,就好比劉備的下邳一樣,現在也許開始邊緣化了,然而勢力卻是最根深蒂固的。
這兩個地方拿下來,袁紹在冀州的統治,就接近崩潰了。
然而這兩個地方不好拿。
袁紹大軍不動,在這兩個地方,散落的袁紹正規軍,只怕不下三十萬,還都是袁紹最忠誠最精銳的部隊,就算王易不怕,可是想要短時間內消滅這麼多大軍,也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