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他親力親為的事情不多,然而一些事情,卻必須要他去幹的。
比如把棉花的種子送到揚州去,讓自己老爹準備組織人種植,揚州那邊很適合種棉花,棉布雖然不如絲綢那麼好看,在實用性上就強不少了,而且和桑樹比起來,棉花種植也更廉價,同時更不佔良田。
田地現在劉備手裡是真不缺的,揚州還有很多地方沒開發呢,而那些地方,往往更適合種棉花。
囤積物資,訓練士卒,開發良田,這就是劉備地盤上這幾年在不斷做的事情。
雖然劉備的正規軍到現在才擴充套件到了三十萬,然而實際上,部隊在不斷地撤換,除了最精銳那批核心之外,稍微不太精銳的,每年都會淘汰出去一些,然後徵調一些進部隊訓練,這些新兵在身體素質上往往比老兵還要出色,就是缺乏上戰場的經驗罷了。
而撤裁下去的那些老兵,則都在地方上充實著武裝工作隊的力量,這些人平時分散著,一有事,集合起來就是訓練有素的大軍,而且王易和劉備打算逐步的用這些人來取代地方的郡兵,畢竟那些郡兵戰鬥力確實有點差,對付盜匪都有些吃力。
這些人就不一樣了,一個縣,有數百這樣的老兵,就不會有什麼問題,他們就相當於後世武警的職能,除了負責地方的治安之外,還定時的訓練那些青壯,讓地方上的青壯都比較適應軍隊的氛圍--這樣做的好處就太多了,有了紀律性之後,違法亂紀的事情,都少做了許多。
同時除了正規軍之外,劉備地盤上可是有著無數的預備役的,農閒的時候,劉備地盤上各級官府和武裝工作隊,會將農民們組織起來進行軍訓,而那些工廠的工人們,每年也有一個月的假期,那個月裡,工資照發,卻要去部隊裡去訓練。
劉備地盤上,不說全民皆兵,也差不了多少。
這些事情,袁紹和曹操的探子是不會發現的。
他們關注的,的還是上層,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
這是思維上的差距。
所以徐州和揚州,民間的很多變化,曹操和袁紹是不知道的,他們的目光始終放在劉備集團的高層,看那些文臣武將,看那數十萬正規軍的裝備……
雖然光是這些東西,就足夠他們吃驚了。
然而吃驚,卻不會讓人有什麼無力感。
所以曹操在不斷地經營關中與庸涼,袁紹在不斷地經營大漠,他們要組織強大的騎兵隊伍,這樣才能夠抵消劉備軍在軍械上的優勢。
而劉備地盤上真正可怕的地方,他們並不知道。
這也算是王易在境界上的一種碾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