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些方面,袁紹同意了許攸的要求,這也是一個不錯的可以將內部矛盾分開,一致對外的好辦法。
以為這是許攸想法的袁紹也不由得在心裡感嘆,不貪財的許子遠,還是很有本事的啊,能夠想出這麼一個皆大歡喜的辦法出來!
雖然只不過是把矛盾往後推了,可是政治有時候就是這樣,能把事兒往後推,不現在爆發出來,未必就是給將來埋下了隱患,因為說不定矛盾不知不覺就消失了,或者是某一方突然就死了呢?矛盾也就沒有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放在生活中,是這人只會和稀泥,可是如果放在政治中,那就是宰相之才能夠做到的事情,這是真本事,也是真功夫。
有能力的政治家,會讓即將激化的大矛盾變成小矛盾,小矛盾變成沒矛盾,然後大家一起齊心協力的向著某個目標前進。
沒能力的政治家,才會將小矛盾激化成大矛盾,最終內部不斷鬥爭,導致什麼事情都做不了,損害的是大家的利益。
許攸的這個提議,起碼也是大家的手筆了。
當然袁紹不知道的是,這條計策,並不是許攸想出來的,許攸雖然也算是智計過人,可是他氣量過於狹小,這種有著大格局的計策,是他想不出來的。
實際上,這是曹操麾下的智囊團裡最出色的那幾個,賈詡、郭嘉、荀彧、荀攸,加上曹操自己,討論了不知道多久,才討論出來的這條計策。
這招就叫”禍水東引”。
不光是平衡袁紹內部的派系鬥爭--不平衡其實也沒什麼意義,只要袁紹在,就算他們內部鬥得太兇,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只有袁紹不在了,這樣的矛盾才會徹底的爆發出來。
最主要的是,讓袁紹的注意力,在劉備的身上。
許攸和顏良到了袁譚那裡,青州實力大漲,想要佔據整個青州來獲得優勢,那就必定要對呂布下手。
現在呂布和劉備,那叫一個唇亡齒寒,呂布被打了,劉備一定會出手協助,不然的話,他的仁義之名就會受到巨大的影響,不管怎麼說,也要救下呂布才行,不然的話,他沒法對天下交代。
青州要是打起來的話,那就不是袁譚能解決的事情了,劉備的大軍一旦北上,袁紹就要用全力,才能夠對抗。
這種大戰一旦打起來,想要收回來,那就難了。
這樣一來,還可以干擾劉備的發展,讓他接下來拿下荊州的想法落後,而到時候,曹操說不定還有機會去拿下荊州。
減輕自己壓力,禍水東引讓袁紹和劉備矛盾計劃,增加自己拿下荊州的可能性--這條計策一旦開始實施,那就不是一箭雙鵰,而是三雕!
曹操麾下最有智謀的四個人,加上他自己,討論了不知道多久才定下來的策略,又怎麼會如此簡單!
一旦實行,曹操的勢力,就將會迎來一個巨大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