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王易在汝南收到曹操在宛城大敗的訊息的時候,時間已經走到二月底了。
在汝南,王易確實訊息不太靈通,他只不過是和徐州方面一直保持著聯絡,依靠一部分糜家的客商傳來的訊息,才能知道天下的一些動向--而這些訊息聯絡的人,他們最關鍵的作用就是在劉備出兵之後,告訴王易,現在雙方是否已經相持,在哪兒相持。
從下邳出兵的話,如果袁術反應及時,戰場也許會在兗州境內的靈璧,那裡是大軍對峙的好地方,如果反應慢一些的話,那對峙的地方,多半就會是淮南境內的陰陵,那裡是壽春的門戶,一向駐紮著重兵,就算袁術反應過慢,在那裡,雙方也是會相持的。
而在雙方相持之後,王易則會率領大軍,沿著汝水,直達壽春--壽春是袁術的老巢,防守堅固,而且依山傍水,堪稱堅城,然而如果袁術的大軍都在前線與劉備大軍對峙的話,壽春就必定不能緊閉城門--壽春內的糧食,是要不斷地運往前線的,那麼混進去之後,要破門,就顯得簡單得多了。
壽春一旦拿下,袁術的前線,不管有多少兵,那也只有崩潰一途。
王易的一切,都是為了接下來這一戰做準備的,只不過在汝南居然碰到了徐庶,提前為便宜老爹拉來了這個牛叉的軍師,那也是王易沒有想到的。
不過接下來作戰,就要看這位軍師的了。
其實水鏡門下這三名最出色的人才,他們都是特長各不相同的,諸葛亮堪稱全才,不管是在後做內政、在軍中練兵,還是臨陣討賊,大戰略的決定,具體戰術的指揮,甚至如何攻城,如何野戰 ……這些東西,諸葛亮都會,只不過他最早最擅長的,還是內政,在劉備軍中起到的是類似荀殘的作用,主抓內政,同時參與一部分練兵,加上為劉備制定接下來的戰略目標,典型的是智囊,而不是謀主。
而當時給劉備當謀主的,是龐統。
龐統此人在戰場上,奇謀百出,角度極其奇詭,為劉備謀劃的取蜀的計策,幾乎算盡了蜀中所有的應對方式,可惜天不假年,攻城的時候被流矢射中,以至於鳳雛未能展翅,便已夭折。
而徐庶呢?和諸葛亮還有龐統都不一樣,他內政能力一般,也不擅長出那種
奇謀,然而他卻擅長臨陣指揮,不管是以八門金鎖陣破曹仁,還是率兵取下樊城,都展現出了徐庶正面指揮作戰能力的出色,可惜和龐統一樣,都因為各種因素,沒能給劉備貢獻。
只不過現在在王易的手下,王易覺得自己可以很好地用他了。
奇謀什麼的,王易自己就會出,戰略眼光,他也不差,可是臨陣指揮的那種統帥力,王易就弱很多了,這一點現代人是沒法鍛煉出來的,他的統帥力也在四項屬性中是最差的,雖然磕了兩次藥,也不過勉強提升到了78,只是可以率隊打仗而不亂的地步了。
和徐庶這種統帥絕對過了九十的人才比起來,王易還是很有自覺性的,不能比啊不能比。
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王易一直都是這樣做的。
也許是因為現代人的心態還不是能夠很好調整的原因,別的事情,王易都能夠做得很好,比如去當說客啊,和人討論接下來要怎麼做啊,他都一點心理妨礙都沒有。
可是要他上陣和人交手,他就不願意了,雖然他現在也是武力過了90的猛人,可是和人交手,他始終還是有些放不開,所以除了和呂玲綺打過兩次之外,他都沒和人交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