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在它問世不久,就被運用於火炮實戰。在唐朝末年的戰鬥中,圓環形狀的火藥包,就被利用作一種殺傷力威猛的火器,在戰場上嶄露頭角,一顯身手。
宋時所謂火炮當然不是後世的管狀火炮,其實是類似於今的炸藥包,而用人力拋石機(砲)拋射。
現存世界上最早的火炮,是中國西北地區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1038─1227年)的一尊銅鑄火炮。而到北宋末期,也就是梁山好漢們所處的年代,由於實戰的應用,一些軍火專家對黑火藥的效能有了更多的認識,他們將黑火藥裝入紙管中,製成燃燒性武器:“飛火”。
因為“飛火”中安裝了藥線,點燃藥線便可引燃火藥,使紙管爆炸。倘若再用拋石機(火砲)將這種“飛火”彈射到到敵軍的戰陣中,那麼火藥爆炸所產生的威力,就給敵方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因為這種火器發射後,伴著爆炸聲在空中飛舞,所謂“煙雲散處鬼神愁”,“轟天雷起馳風砲”,就像是晴空霹靂爆炸,因此,當時也被人們稱為“霹靂炮”。
後來南宋士兵在與金兵作戰時,就曾經使用這種火器炸死和燒傷過大量敵人。著名的岳飛大破“鐵浮圖”中,就有“霹靂炮”使用的功勞。抗金名將劉錡曾有詩云:
“一激轟然如霹靂,萬波鼓動魚龍息。穿雲裂石響無蹤,卻虜驅邪歸正直。”
城頭上,凌振看著官軍被自己的火炮打的抱頭鼠竄,也是心情大好。
“你在看這些石彈,這是普通實心的,這是霹靂彈,這是子母彈,子母彈是把大量小碎石頭用竹籠紮在一起,發射出去有個名頭叫漫天花雨。”
“最後,你們看這個,這是今天的壓場戲,現今最大的砲,全大宋沒幾個會做的,七梢風火砲。”
凌振扶著砲架,眼裡充滿了溫柔,就好象火砲是自己的孩子一樣。
不過這七梢風火砲是夠威風的,高了下能有三丈,七根砲梢槓子橫在上邊長度差不多也兩丈七八,一頭長一頭短,每根砲梢都有碗口粗細。短的這邊還連著幾十根粗繩,顯然是用來拉動給砲蓄力的。
王倫已經大致讀過張叔夜送的《武經總要》,裡面就有這七梢砲的記載,不過製作方法也不是很詳細,至於施放的技巧就跟粗略,顯然是凌振這樣的工匠高手留了一私了。
梁山飛火兵吶聲喊,開始拉動繩子,足足有一百八十多人,喊著號子象拔河似的往後拉動繩子,一個飛火兵看樣子是主管砲手,管著前面的砲彈,同時監視砲梢的彎曲程度。有趣的是號子換成了新的好漢歌。
“大河……”領頭的喊一聲“向東流啊。”眾人應道。“天上的星星……”
“參北斗啊。”也不知道是嘍羅自發的,還是凌振安排的。
王倫有些後悔自己怎麼就把這首歌傳給了樂和。
凌振又介紹道:“這五梢風火砲最多可發六十斤石彈,現在為了達到最遠射成,因此只用最小號石彈。”
發砲看來不容易,一百八十多人廢了好一會勁,那個主力砲手才喊一聲有了,只見五根砲梢都彎得象拉滿的弓似的蓄滿了力量,砲手一刀揮去斬斷固定住砲梢另一段的繩子。
只聽呼的一聲,五根砲梢掛著風聲,猛地彈起來,向反方向翻轉過去,在半空裡盛放石彈的皮兜脫開了滑鉤,張了開來,一塊兩斤來沉大號鵝卵石劃過一道曲線,“嗡”地一聲飛了出去。下面的砲梢因著慣性,翻過來砸在另一邊的地上,咚地一聲,連地面都感覺在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