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九月二十二,經過十幾天的準備,寧晉川的生意終於開始支起來,只是又從老家轉了六萬塊錢過來。
老家市裡的五金廠,依然要死不活,縣裡的五金廠倒是賺了不少錢,彩票也能賺一些,其他小店什麼的,也都能賺,積累起來,倒是一筆不小的錢,也足夠支援這邊的。
劉卓、龐傑、劉金成三人也回來幫忙,他們前些日子忙著把送走的家屬接回來,最近才開始來上班,出了股份之外,待遇同意五十塊錢一個月,包吃不抱住。
寧晉川忙得跟個陀螺似的,幾乎所有問題都要他做決定。
也不是寧晉川不想放手,泥瓦工師傅敢讓一個剛乾沒幾天的學徒去砌房子麼?就算讓學徒自己幹了,肯定也是盯得緊,生怕牆歪了。
就算寧晉川把理論教給他們,因為經驗不夠,出了問題,他們也很難看出來。
“寧哥,肥皂不夠了。”劉卓氣喘吁吁跑來:“出貨量太大,進貨供應跟不上。”
寧晉川皺眉:“不是跟他們說了,要儘量保證庫存,及時補貨。”
劉卓吞吞吐吐說道:“寧哥,你之前跟進貨那邊說,要提高什麼週轉率,快進快銷,減少資金擠壓,所以……他們……”
劉卓沒敢繼續說下去,再說下去就等於把責任推到寧晉川身上了。
寧晉川嘆了口氣,拍了拍額頭:“我是說了這話,我也說了,讓你們算好增長率。”
“庫存週轉率要控制好,增長率也要算好。”
劉卓苦笑著說道:“寧哥,你說的這些什麼率,我們聽不太懂,增長率這東西,太複雜了,算不準。”
“平時進出貨多,肥皂、洗髮膏、牙膏、餅乾各種各樣的東西加起來小几十種,每天來進貨的也有幾十人,少的拿幾種貨,多的拿一二十種,數量還都不一樣。”
“這一天下來的各種數字,就有好多。”
“每天到晚上,我要算總賬,頭都是大的,一不小心就算錯了。”
“這都是死數字,我們多算幾次,結果總是一樣的。”
“增長率可不是死數字,我們湊一起算來算去,數字總不一樣,算不準啊!”
寧晉川也著急,這種事放後來,隨便找個懂行的,就能算個六七分,差距不會特別大。
尤其現在這種市場,影響因素少,做生意的就這麼多,競爭對手也沒有,市場就楊浦周圍,按理說,很容易就算個七八分出來。
可手底下這一群人,學歷最高的劉卓也只是高中水準。
現在高中水準大概只有後來初中水平,讓他門算這些,著實是有些為難了。
“先催他們進貨。”寧晉川叮囑道:“一定要走流程,讓倉庫去找採購部,採購部再去進貨,財務出賬,不要倉庫拿著單子就去進貨。”
寧晉川不懂大批發商的內部運營、管理模式,一個工廠老闆也不可能去研究日用品批發商的模式,現在寧晉川只能利用自己懂的管理知識,暫時先搭建一個管理架構,然後再慢慢改正。
工廠管理架構跟批發商管理架構還是有一點區別。
夫妻店進貨簡單,發現要進貨,自己就去了,或者讓自己老婆去。
但大規模不行,門市部門發現沒貨,必須得去找倉庫,倉庫就得去找採購,採購內部也得走一套流程,貨到了以
(本章未完,請翻頁)
後,倉庫又要檢查,財務要負責審查、結算。
這一整套流程下來,效率肯定比不上夫妻店進貨,但中間的流程必須要走,要不然鐵定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