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修改好的開題報告再次發給了老田,並且在郵件中跟他說盡了好話,強調博士學位對我的重要性。隔了幾天,老天終於回了郵件。祝你儘快組織開題吧。我這才蒙了,原來博士開題是自己組織的,不像以前碩士開題一樣由學院統一安排。按照規定,我要自己去找三個教授組成開題小組,自己去安排好時間和會議室。於是我趕緊問了一下毛師兄,在他的推薦下,我終於約其了另外二個教授,加上老田,再加上毛師兄,總算湊齊了四個人。
開題那天是在傍晚,幾位教授剛好下午開完學院的會議,預留一個小時左右給我開題。我的題目是《資訊化背景下的城市交通低碳化路徑研究》開題PPT我是準備了很久,但是講起來也就二十分鐘,教授們都很忙,我也不敢太耽誤他們的時候。我請的兩位教授都是本科教過我的老師,說話也挺客氣,說的都是稱讚的好話。老田則一如既往地表示不太滿意,毛師兄的意見倒是中肯具體一些,但是也感覺很難執行。最後幾乎全部給了良好,每位老師都在我的開題報告上籤了專家意見,而我則給每位專家送上專家費五百。出於師兄弟情誼,毛師兄沒收,搞得我挺懷欠意的。開題之後,我趕緊在學院研究生教務員那裡辦了結業手續。去辦手續時,看到好幾個博士班同學的結業申請,看來想延期的人還不少呢。
開題是勉強開了,可是對於博士畢業,我感覺還是遙遙無期,內心裡還是很虛。開題的幾個專家給的意見都是很表面,或許他們也沒有對我的博士論文題目有很深入的思考,所以我也不可能按意見去修改,從而完善論文。只有我自己內心最清楚,這個題目實際是很難做下去的,首先我沒有城市交通的資料收集渠道,其次對交通領域最新的資訊化技術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並沒有到開發設計層面,我沒做過這方面技術能力,沒有做過交通訊息化的的科研專案,也沒有這方面的資源。開題報告裡的很多內容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我寫這個開題報告只是為了開題辦結業而已。
結業後兩年內答辯,還能獲得博士學位。我的時間很緊,既然這個題目做不了,我趕緊換一個新題目去做吧。做什麼題目呢,重新回到一頭霧水。有時真的很羨慕那些跟了牛導師的人,導師就直接把題目幫定了,做什麼,怎麼做,清楚的很。遇上這樣的導師,讀博士幾乎是體力勞動。對於我這樣一個研究基礎較為薄弱的博士生來講,選題實在是太令人頭痛了。坦白講,我沒有經過嚴謹的學術訓練,從碩士到博士,導師幾乎都不管,平時也極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選題對我來說也是一件極難事。一要保證選題的新穎創新性,二是保證選題的內容足夠撐起一篇論文,三還是自己有能力完成這個博士論文。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想來想去,為了節約時間,我打算跟高人請教。有句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高望得遠。”做研究也是這個道理,與其自己在這裡瞎摸索,不如找個巨人的肩膀站上去,看看別人在做什麼,結合自身的情況,看看有沒有可能在別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做研究。於是,我開始尋找身邊接觸得到的高人。
同辦公室的梁老師就是一個高人,梁老師是90年代同濟大學碩士畢業的,後來去英國讀的博士。聽說當年他評教授時評分是全校第一的。他是那種老派的冶學比較嚴謹的人,他經常在辦公室指導研究生,常常一說就是一二個小時,具體又詳細,幾乎是手把手地教。有時候很羨慕他那些研究生,怎麼有幸遇到這麼好的導師。。雖然他是土木工程專業,很多東西我聽不懂。但是也一些研究方法和思想令我很受益。“做研究無非是三種型別:老方法解決新問題,新方法解決老問題,新方法解決新問題。這三種都是創新,絕大多數人是在前面兩者,最後一種是很難的,能做到最後一種,那是真正高水平。”這句話令我今天還在受用。還有“宜小題大作,不宜大題小做。”這話我也很受用,做一個小問題做得很深刻,這就是真正的研究。動不動就想研究大問題,最終看起來做了很多,其實是什麼都沒有,這樣的研究也很難被認可。梁老師人很親切,沒有什麼架子,說話也很直接,有時他會問下我:“博士畢業很簡單的事情,怎麼搞了這麼久呢?”我聽了這話心中有苦難言,可惜我不是學土木的,要不跟著你學多好呢。
我還去深圳找過幾次阿峰,阿峰博士畢業後去了深圳一家城市規劃院,不知不覺已經六七年了,聽說他後來還去讀了個博士後,現在博士後也出站了。他常年做橫向專案,手上有大量的專案資料,而且他很擅長計算機程式設計,做研究時要處理大量的大資料,也掌握了很多資料處理的方法。而我的計算機編輯能力不強,很多軟體也不會用,另外資料涉及到保密,人家也不會輕易給你做研究。想了想,也沒法跟著他的方向去做。
正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我接到了莫紅的電話,她說她最近在廣州找工作,有一個高校有了初步的意向,想跟我瞭解下情況。想想我們也快五年沒見面了,上一次見面還是博一時在交大的元旦聚餐呢。當時一起在宿舍吃自助火鍋的鏡頭還歷歷在目。莫紅的讀博履歷堪稱完美,本科畢業以全年級第五名保留碩博連讀,跟的導師是當時的常務副院長。博士第三年申請公派出國,到美國某著名大學進行聯合培養,博士第五年送審博士論文並完成答辯,第六年順利畢業。而她畢業時我剛辦完結業。在學術研究這條路上,我和她有著天和地的差別。或者她就是適合吃學術這碗飯的,而我則不適合卻硬要吃這碗飯。莫紅應聘的那所高校離我們學校很近,那天我去那所高校找了下她,和她一起在校園裡走了走。她講了一個她讀博這幾年的經歷,當年怎麼申請出國,怎麼找的導師,我聽了不由得佩服起來。原來她是透過閱讀文獻,知道了國際上某領域的大牛教授,然後直接給大牛教授發郵件申請去該教授所在的高校。這樣做學問的態度,怎麼會做不好呢。她也跟我講她為什麼來廣州,原來她有個大伯在廣州很多年,她以前小時候就來這邊玩過。現在找工作也想來一線大城市,覺得機會更多些,就來了。但是現在這所高校有編制,但是給的待遇不太好,一年拿不到十萬塊,所以她還有些猶豫。另一所知名高校待遇倒是高一些,但是沒有編制,而且是實行“非升即走”,就是六年內必須評上副教授,否則就要走了,她覺得壓力太大,也沒有同意。我馬上告訴她我們學校現在在搞高水平大學建設,新進人才待遇都不錯呢,據說年薪有二十多萬呢,而且全部給編制,不過對新過博士的學術成果要求比較高。她一聽也有了興趣,問我對學術成果大概有什麼要求呢?我說具體的我也不清楚,還要回去問下學院負責招聘的領導。不過我暗自心生歡喜,如果莫紅這麼厲害的人能來我們教研室,無論對於專業,還是對於我個人而言,都是一件莫大的好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