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亡南詔的資訊,對於大唐人心影響侷限。
另一個震驚巴蜀的訊息,同時傳播開來,鳳翔軍節度使造反稱帝,兵進長安燒殺搶掠。
兩萬多逃亡的長安人口,抵達西川避難,坐實李茂貞造反稱帝。
大唐人心有一個慣性思維,認為西川成都千里沃土,天府之國,大糧倉,所以離家難民,往往願意去往成都討活避難。
數萬長安人口南下武關道逃難。
林清雪獲悉之後,吩咐下去,有意引導人口去往成都,一路儘量給予方便,甚至是地方軍力一段一段的護送。
最終,兩萬多長安人口抵達西川成都,其它人口則是途中留在荊州的居多,很少有渡過大江的難民。
難民的心態,還是希望有朝一日迴歸長安,荊州既然能夠安生吃飯,何必還繼續遠行。
難民抵達成都,李雪柔親自慰問安置,公主的身份讓長安人倍感親近。
衡王妃見到小姑,悲喜哭泣。
李雪柔得過韋扶風的知會,接納衡王妃一行,居住離宮,名曰客居外圍,不礙事。
還有一個訊息震動西川人心,曾經橫掃西川的王建,自知無法戰敗川南軍,已然透過高原地帶去往隴右,與鳳翔軍聯合。
王建的遠離,讓西川豪強的觀望發生改變,有些豪強主動運些糧食去往成都變賣,聲稱救濟難民,變相的示好川南軍。
激進者直接奉送,李雪柔不接受奉送,算做提前繳納的稅賦,日後由當地官府扣除。
結果,反而引得更多豪強運糧成都。
豪強的支援具有複雜性,示好是一方面,也有針對李茂貞稱帝的牴觸,不希望西川再次被李茂貞佔據。
......
勞累一日的韋扶風,看著李玉珠的來信。
李玉珠走了,但兒子韋文渝交給了秀蘭。
關內的戰爭,讓李玉珠急於迴歸,帶上兒子只能慢悠悠走路。
韋扶風輕嘆一聲,自己和女人們,兒女,父母,天南地北的分離。
鳳翔軍戰事發生以來,韋扶風一直心情焦慮,琢磨,擔心有什麼不周,造成不可承受的後果。
“不知道有沒有人,指責我是曹操,我自己覺得,肯定是不如曹操心如鐵石,巋然不動。”韋扶風自嘲自語,收起書信。
......
何應龍率領一千軍力,押解戰利品回到梓州,一路上他期盼著,結果一直沒有迴音,讓他煩惱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