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扶風一笑,道:“本軍相請謝大人一起上書朝廷,改僰道縣為蜀南縣,而這座縣城,更名萬箐城,類同南溪縣的奮戎城之名。”
戎州刺史聽了遲疑,道:“更名就得換官印,造成了不便,另外就算更名,這裡的人還是認可僰道縣。”
韋扶風說道:“本軍希望大人一起上書,以求讓皇帝陛下知道川南僰人猖獗,明確川南節度置立的重大意義。”
戎州刺史恍然,點頭道:“願與大人上書。”
韋扶風點頭,道:“既然僰道縣更名,鹽津縣那裡存在防禦南詔國的豆沙關,鹽津縣更名豆沙縣吧。”
戎州刺史應承,韋扶風又道:“日後凡是入了戶籍的僰人,錄稱蜀南人氏,日子久了,這裡自然是蜀南人的地域。”
戎州刺史點頭,與韋扶風走去縣城進入,之後是接風宴,請了僰道縣的豪族參與。
......
和平收取了戎州,但戎州的形勢宛如一塊燙手山芋。
面對僰人族的不服管,韋扶風只有兩個抉擇,要麼行雷霆手段,發重兵鎮壓打擊僰人,要麼維持現狀。
韋扶風的川南節度根本是瀘州,他不可能讓數萬軍力久留在戎州。
若是雷霆手段向僰人開戰,難免折損很多軍力,他的軍力稱不上善戰二字。
韋扶風傾向懷柔,但對僰人族懷柔的同時,也進行了雷霆威懾,命令大軍開拔高縣和珙縣。
珙縣與瀘州治下的興文縣比鄰,高縣與珙縣比鄰。
韋扶風在高縣和珙縣實施了均田制,強行收買僰人和漢人大小地主的田地,再分配給農奴的漢人和僰人,重錄戶籍,而對生存在山地的僰人族採取懷柔。
山地生存的僰人族都是一座座山寨,他們常常出動劫掠種田的縣民和商旅,總數有數萬之多。
不過山地的僰人族並非鐵板一塊,彼此間也是經常爭鬥。
韋扶風的做法就是建立戎州自護軍力,讓種田的縣民形成一隻拳頭。
分田中,他讓軍中將士自主抉擇,願意留下鎮守的可以獲得分田,而在瀘州的軍田依舊擁有。
結果,六千多的將士願意留在戎州。
願留下的將士們會算賬,回去瀘州還是士兵,遇上戰事也得去拼殺,不如留在戎州鎮守,得雙份軍田。
於是,六千將士加上獲得分田的四千農奴壯勇,成為了鎮守高縣和珙縣的屯田軍。
屯田軍也實施兵府制,隸屬瀘州四個兵府,設定四個營田使主事。
高縣和珙縣設定營田使的同時,韋扶風又傳令去瀘州,
在大江之南的興文縣,敘永縣和古藺縣也設定營田使兵府,隸屬瀘州另外四個屯田使兵府,另外屯田使兵府升為總兵府。
大江南岸五個縣域相連,東西走向的橫跨戎州和瀘州,皆屬僰人眾多之地。
韋扶風采用營田駐軍之法,形成一道無形的軍力長城,震懾壓制僰人族的猖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