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天縱之資,此等漢字拼音之語實在是高。”
然後李建泰又問出了第二個問題,“陛下創此漢字拼音之法,是準備以大都話為通用官話?”
劉鈞點了點頭,既然大都話有這麼廣的普通範圍。那以朝廷的角度來說,自然應當選這種普通最高的語言來推廣,這樣才更有效率。
“以後大都話就叫北京話,普及天下,也可稱為普通話。今後不論是天南地北,不論是草原還是諸島,都要普及推廣。”
不過這是個長期任務,就算朝廷大力推行普及,一時半分也不可能做到。但朝著這個方向總沒錯,劉鈞的計劃是自己弄出了這個拼音表。然後讓李建泰這個校長帶頭,先完善起來。
“給你一個任務,完善這個漢語拼音,然後以此編寫一本字典。就叫大漢字典吧。”
字典可是一本識字的好工具。
在中國古代,也稱為字書,字書兼字典和詞典功能。最早的字書,應當要算是戰國之前的爾雅,後來漢代時又爾雅注,朝廷甚至還專門設立了爾雅博士。
劉鈞現在就準備配合漢語拼音和簡化字。編一本大漢字典。
為漢字提供音韻、意思解釋、例句、用法等。
他希望到時所有學校的學生,都能人手一本大漢字典。劉鈞可是記得清楚,後世他自己開始讀書之時,字典可是給了極大的幫助。
有了漢語拼音,再有了簡體字,再加上一本大漢字典,劉鈞相信,到時就能迅速的提高百姓的識字率了。只要完成初小三年教育,以後有本字典,就不用怕識不全字了。
劉鈞甚至已經在計劃,今後還要再編一本詞典,不是簡單的詞典,而是編一本帶有百科全書元素的百科辭典。
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其實也有很強的文化意識的引導功能。兩朝在修書之時,都禁燬了許多書。
劉鈞雖不打算也修一套四庫全書,但修一本百科辭典,一樣可以起到朝廷需要的作用。按朝廷意圖修一本百科辭典,實際上就是以官方的態度來對許多事物解釋。
大漢朝廷擁有最終解釋權,這可是相當重要的。
不過眼下,還是慢慢來,修一本百科辭典,前無古人,可能需要五年十年。但如果僅是修一本大漢字典,那就相對簡單的多了。
劉鈞對於這本字典,還給出了不少的建議和方向。
比如按部首查字,也可以按拼音查字。
歷史上最有名的字書,應當是漢代的說文解字。它首創了部首編排法,對字義、字形、字音進行全面詮釋。
但劉鈞不希望大漢字典只是一本翻版的說文解字,他要求增加拼音檢索,每個字加上拼音注音,還要加上例句等。每個字下,還要增加一些常用的片語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