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明末稱雄> 第469章 合圍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69章 合圍 (2 / 3)

吳三桂感覺心神不安,他試探著對舅父道,“要不我們跟豪格一起撤回遼西吧。”

“那你還不如說我們再投降劉繼業。”祖大壽拒絕外甥的提議,“你知道的,豪格雖是輔政王,可在清廷也只是個被排擠的,要不然這次西征也不會是他來了。多鐸和阿濟格可是多爾袞的兄弟,如今清廷裡多爾袞才是說話最算話的那個,說不定哪天,多爾袞就也跟劉繼業一樣篡位稱帝了,咱們現在跟著豪格撤退,這不是自尋死路?”

多鐸最後勸了豪格一回,讓他留下來,並聲稱劉鈞不過是在虛張聲勢,他一定會退讓的,到時他們就能拿到大清想要的結果,然後撤退回去。

但豪格對多鐸的這番自信,嗤之以鼻,頭也不回的上馬,帶著他的三萬人馬離開了潮河大營,向東北方向撤退。

多鐸看著豪格率部頭也不回的離開,氣的跳腳,衝著豪格的背影痛聲大罵。

攻佔了承德的清軍老營後,劉鈞率領部隊如張開雙翅的九頭鳥,向南撲來。一路之上,沿著河谷前進,這裡雖然一直為蒙古人佔據,是喀喇沁旗的地盤,可實際上這裡算不上草原,遍地山丘,滿是溝谷,樹林密佈,道路難行。

喀喇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遠的時代,喀喇沁王的遠祖是成吉思汗的勳臣者勒篾,屬烏梁海氏。烏梁海氏,是近代蒙古喀喇沁民族的著名大姓,同時也是蒙古族歷史中的一個古老悠久的氏族稱號。烏梁海在古代歷史典籍中,也被譯寫為:“兀良哈”“兀良孩”“兀良海”“兀良罕”等等,音譯字樣雖不相同,其實內容相同,都是對烏梁海一詞的譯寫。

其實喀喇沁的先祖並不是世代居於燕北的土著。

他們的先祖其實是遊牧於歐亞草原,在後世伊朗境內的烏古思人。

相傳。烏古思人的首領烏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從烏古思諸子中繁衍出二十四個支系,哈刺赤部就是其中支系之一。後來,哈刺赤部遷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區。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部族,與當地的其他一些遊牧部落統稱為欽察人,他們共同形成了一個實力強大的欽察部落聯盟。

到了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時期,當時在中亞地區的康裡、欽察各部先後歸附蒙古帝國。1221年,成吉思汗命幼子拖雷西征呼羅珊(阿姆河以南地區。包含現土庫曼、伊朗、阿富汗北部等地區)時,拖雷就把居住在哥疾寧的哈刺赤人徵入蒙古軍隊,他們英勇善戰,被稱為欽察軍。後來這些人又被帶回到蒙古草原本部,奉命在成吉思汗汗廷的怯薛軍裡服務,最初的哈刺赤就是由這些人組成,這就是喀喇沁部祖先的來歷。

到了元代時,由喀喇沁人組成的欽察軍已多達萬人,喀喇沁人為元朝東征西討,所向披靡立下汗馬功勞。駐防漠北。

明朝建立,蒙古人退居漠北,喀喇沁軍和他們的家屬以及喀喇沁牧民也逐漸發展成了一個強大的部族,就稱為喀喇沁部,他們當時仍居於漠北地區。

土木堡之役,明損失數十萬精銳,此後被迫放棄了之前所佔領的漠南地區,全面退守長城以南。

喀喇沁後來與阿速部進入河套地區,成為河套的新主宰。後來衛拉特部也進入河套,蒙古各部經歷了三十年的混戰後。達延汗終於再度控制了蒙古諸部,並正式將蒙古劃分為左右翼六萬戶。其中鄂爾多斯、土默特、永謝布為右翼三萬戶,察哈爾、喀爾喀、兀良哈為左翼三萬戶。

後來右翼三萬戶叛亂,達延汗親自率兵討伐右翼。經歷數場大戰,平定了叛亂。平亂之後,達延汗將右翼三萬戶分封給自己的子孫,從此,右翼的喀喇沁部也成為了黃金家族的世襲領地和屬民。

這一時期,喀喇沁部已經從鄂爾多斯地區遷出。駐牧於宣府、張家口、獨石口邊外,並逐漸向東深入到了兀良哈三衛的駐牧地域。

後來兀良哈中的朵顏衛在其首領帶領下舉部歸附喀喇沁部,奉喀喇沁部首領為自己的領袖。

到了林丹汗時期,後金崛起,明朝進一步衰弱,而林丹汗妄想武力兼併統一漠南各部,結果導致漠南各部紛紛歸附後金。

喀喇沁部地處右翼蒙古的前沿,以前與林丹汗素來有矛盾,雙方矛盾一觸即發,喀喇沁部此後多次遭遇林丹汗的數次進攻,好幾次兵力林丹汗調兵十萬以上,最終喀喇沁部族軍大部潰散,一部分逃入明邊內躲避,一部分被林丹汗俘虜。

喀喇沁黃金家族首領和所擁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爾的兼併戰爭中被殺被虜而所剩無幾。喀喇沁內的兀良哈人所屬部民沒有參加艾不哈之戰,在長昂子色稜和孫蘇布地塔布囊率領下歸附後金,因而儲存了實力,他們不久之後便參加了後金對林丹汗的戰爭。

原來倖免於難的喀喇沁部黃金家族臺吉和部民大部分被後金編入蒙古八旗而分離出去。這樣,色稜和蘇布地塔布囊就繼續沿用了原宗主部“喀喇沁”這一名稱。

喀喇沁部領導權由黃金家族徹底轉入到兀良哈人手中,兀良哈人成為喀喇沁部的新領主。這也標誌著新的喀喇沁部落是由兀良哈人為主體重新組成的。

“這麼說,如今的這些喀喇沁人,已經不是真正的喀喇沁人,也不再是黃金家族統領了。”劉鈞對於喀喇沁部很上心,因為他新設立的燕北省,如今就是喀喇沁人的地盤。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