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從未打過敗仗的軍隊,一支紀律嚴明,士氣高昂的軍隊。一支由才華橫溢的軍事將領們指揮的軍隊,一支不論是裝備還是戰術都遠遠超越同時代的軍隊。
在遼西沿海走廊,他們直接將明朝幾代以來視為核心戰略要地的半個遼西之地直接放棄,從廣寧到大淩河,從大淩河到義州、錦州,再到松山、杏山、塔山,長達數百里的土地被放棄。
百姓被撤回,軍隊被撤回,物資被帶走,城池村莊房屋被燒燬,水井被填埋。
而在長城以北的燕山,數百里長的沿線疆界,一隊隊的明軍卻縱橫四出,百里之內,蒙古人的部落村莊,紛紛被掃蕩。
狼煙四起,鐵蹄縱橫。
“大明皇帝詔令,大明邊境北面百里內所有蒙古部族百姓,皆要遷入長城以內。”
裝備精良的楚軍將士,許多人都有過在遼東搞拆遷的經歷,此時重操舊業,一個個依然熟練無比。他們比在遼東時,人馬更多,對手更弱。
面對著那些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楚軍奉行著行禮後兵的態度。
“跟我們走吧,到了大明,我們的皇帝陛下會為你們安排工作,給你們溫飽,不會挨凍受餓的,你們以後再不用擔心大冬天的雪災,再不用怕吃不飽穿不暖了!”
“老鄉,我們是來解救你們的,不用怕,跟我們走,我們的戰士會幫你們搬家。”
“牛羊馬匹全都帶走,草料乾肉也帶走,把帳篷蓋碗全裝上車,我們會一路護送你們過長城的。”
燕北,長城外的灤河邊,喀喇沁部族的一個部落營地。
這個營地大約有千帳,也是附近的百里的一個大部族。但窩了一個冬天後,部族裡戰士消瘦,馬匹更瘦弱。
明軍突然殺了過來。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喀喇沁部族早已經歸順了滿清,見明軍出現,慌忙披甲牽馬,結果他們剛衝出營地。就迎來一陣陣排銃鉛彈,勇士們瞬間倒下一片。
明軍四面包圍,以排銃齊射推進,間夾著騎兵炮和山地榴,很快就把他們逼到了絕路。
這個部族屬於客喇沁三旗之一的中旗統領之下。他們的中旗札薩克是受清國皇帝任命,喀喇沁三旗與土默特三旗都統屬卓索圖盟統領。
盟旗制度,也正是清征服盟古之後所設,札薩克與等級依次為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均由朝廷冊封,受當地辦事大臣或參贊大臣節制。札薩克是朝廷冊封的,都有爵位,一般可以世襲,稱為“王爺”。
不過在蒙古,王爺遍地走。臺吉多如狗。
這個千餘帳的部落,雖只是喀喇沁中旗之下的一個部落,可也有一個四等塔布囊的爵位,與臺吉臺,僅位次輔國公。
當一個世襲的塔布囊,肯定比遷去明國好。雖然他們曾經也為明國打仗,跟明國做交易朝貢。
“將軍,我們在這裡居住慣了,這是世代相傳的草場,我們不想離開。”
“我們可是很有誠心的來請你們的。”楚軍的一位標統很客氣的說道。
“多謝將軍的好意。我們實在不想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