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後兵部將是一個軍政系統,負責的是軍隊的行政、後勤、裝備、以級武官的選拔、晉升、賞罰等。兵部下面,在原來的各司外,還將設立陸軍司、海軍司和總裝備司、總後勤司等。
而樞密院則是軍令系統,握有調令兵。樞密院設樞密使,下面設有總參謀司、以及五軍司令部,他們領導天下各個軍區和軍鎮。
劉鈞的這套指揮體系裡面,軍機處成為軍事最高決策中心,而兵部改為軍政系統,負責的是行政後勤這一體系。大明軍隊的指揮鏈條,將是皇帝軍機處樞密使總參五軍司令部各軍區軍鎮為基本鏈條,負責大明軍隊的作戰指揮、控制、協調和訓練等。
“軍機處直接向皇帝負責,其成員為四顧命大臣、兵部尚書、樞密使、總參謀長、前後左右中五軍司令、以及陸軍司令、海軍司令、總裝備司長、總後勤司長。”
整個軍機處核心成員達到十六人。
軍機處是樞密院和兵部的上級,溝通皇帝、總理處和下面的兵部與樞密院。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結構,不過聰明如周延儒、吳甡等人還是一眼看出來了劉鈞的真正用意,繞了這麼一大圈,實際上就是衝著兵權來的。
如果劉鈞當初沒撤除五軍都督府,那麼就很難把指揮權從兵部中搶過去。現在繞上一大圈,先撤除五軍部,回頭又說兵部權利過大,軍政軍令不分,然後轉頭就設立了一個樞密院,還特別設了一個軍機處,頓時兵部的核心權力立即被剝奪了。
搞這麼複雜,只為掩飾他奪權的野心。
偏偏他還這麼聰明,沒直接弄個樞密院,而是還另設了一個軍機處,把皇帝拉了進來,讓他做了軍機處的最高決策者。
如此一來,兵部就相當於變成了過去的五軍都督府,沒了調兵權,只剩下行政後勤了,這跟北宋時的兵部有什麼區別?
兵部真正最重要的調兵權,反而轉到了樞密院,透過這個總參謀司和五軍司令部,握有調兵權。他們隸屬的軍鎮,則直接握有指揮權。
“我反對。”周延儒惱怒的道。
“我也反對。”吳甡也站起來道。
兵部尚書陳新甲也出聲反對,如果真這樣搞,那他這個兵部尚書還有什麼可當的。
這個時候,劉宗周說話了。
做為四顧命之一,他的態度極為關鍵。現在場面上是周延儒、吳甡聯手二比一對劉鈞,佔多數,持反對意見。
“陛下,老臣以為,郡王的這個提議是老成謀國之議。五軍都督府確實早就名存實亡,兵部獨掌統兵調兵權,這與祖宗制度不合。如今郡王提出建樞密院掌軍令,兵部掌軍政,軍政軍令分開,這是好事。相互制約,方能長久。陛下年幼,再設軍機處,負責協調兵部與樞密院,為陛下參謀顧問,這也是個好建議。老臣贊同郡王此議,認為當設立軍機處和樞密院。”
二比二。
四顧命大臣,二比二,持平。
關鍵時候,便看皇帝態度了。
“那就按郡王之議,設立軍機處和樞密院。”皇帝一語定音。“此事,就由郡王全權負責。”
第一任樞密使,最後由現任工部尚書範景文出任樞密使。範景文雖是現任工部尚書,但於崇禎七年拜過兵部尚書並參贊機務,有知兵之名。後來因為在黃道周一事上進諫崇禎,惹怒崇禎被貶。此後梅之煥入閣首輔,起用他入朝,再次官至工部尚書。
這也算是一個比較能幹實事的官員。
對於這個樞密使,劉鈞並沒有去爭,也沒想自己兼任或用自己人。以大明的慣例,是以文馭武,不可能用一個武將來當兵部尚書或者樞密使的。
劉鈞也不太在意樞密使誰來當,樞密院最關鍵的是總參謀長和五個司令,這六個人才是樞密院裡最重要的人,何況,樞密院之上還有個軍機處。
至於兵部,劉鈞乾脆任由周延儒他們舉薦官員,出任幾個軍種司令。與五軍司令這樣類似的戰區司令比起來,這幾個軍種司令其實不過是管著行政後勤而已。(未完待續。
PS:謝謝幕雨宸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