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九頭鳥騎兵部隊一路疾馳到青泥窪,看到的卻是一個已經殘破的小城。而在還儲存的城門樓上,樹立的旗杆上飄揚的也不再是韃子旗而是明軍的紅旗。
“天啊,青泥窪城就拿下了?不是說韃子最是勇猛,兇悍異常,一個能打漢軍十個?”
“那些話你也信?還有人說女真不滿萬,滿萬無人敵呢。可你看,旅順堡裡二百滿韃還不是被幾百漢蒙兵砍翻了,這裡又是四百滿蒙兵,不也城破了。”做為這次東征的騎兵司令,馮勝看著青泥窪城,一點也不意外。
“以後豈不是炮兵稱雄的時代了?”一名騎兵軍官有些無奈的道,一直以來他們騎兵才是花費最多的一支部隊,做為騎兵軍官他們也向來有些優越感。覺得在九頭鳥中,他們才是真正的王牌。
馮勝等率騎兵到來,發現明軍並沒有在撤離城中的百姓物資,反而在組織人修補毀壞的城牆。甚至他們在那些做事的人中,還發現了許多拖著豬尾巴的滿人。
青泥窪城攻破後,按原來的計劃是要把人口和錢糧物資都搬回登州。
不過劉鈞現在改變了主意,他打算把金州佔據下來,把這個半島南端做為自己的大本營。因此,他不但沒有搬離人口,反而開始修復城池。
劉鈞把青泥窪城改名為鎮海城,並讓從臺灣來的荷蘭顧問們設計了一個新的城堡圖紙,一個皇冠稜堡。這是隨著火炮發展,而緊跟著進化的強大新防禦方式。比起原來的普通城池堡壘,這種擁有多稜角的堡壘,擁有斜堤、壕溝、胸牆、凹面堡、三角堡、半月堡、空心稜堡、實心稜堡、屯兵所、中堤、隱蔽路等。
這種堡壘的設計思路,就是改變原來城牆上平直的佈局方式,減少射擊盲區,增加交叉火力。雖然大明的城池也有敵臺,可是這種敵臺比之尖角的稜堡,依然還是有許多盲區。
而這種新式的稜堡。稜角更多,使得沒有盲區,交叉火力更強。再配外城牆外鋪的斜坡,更加有利炮彈火器的射擊。
而且三角堡、半月堡、實心稜堡和空心稜堡等組成的立體防禦堡壘。高低不同,更加有利於火炮射擊,這樣的城堡,就算是出現了缺口,都擁有更強的防守能力。
隱蔽路和屯兵所是反擊前步兵的掩體。為了防止敵方的縱射,隱蔽路中設有許多橫牆。最外圍的斜堤是交叉火力最密集的地方,其傾斜角度也有助於防守方的火力發揮。整個稜堡儘量避免採用磚石建築,如果由於某些原因不得不使用是外側也要覆蓋厚土。因為土層能夠吸收能量,磚石不僅容易損毀而且容易產生跳彈引發嚴重傷亡。
有矛就有盾,當新式火炮出現,原有的城牆防禦體系越來越乏力的時候,新的稜堡也應運而生。
“我們尼德蘭大戰中,就是憑藉著稜堡擊敗西班牙人的。一座皇冠稜堡,配合百門大炮守城。只要三千人,可擋十萬清軍的圍城。”
荷蘭顧問達恩向劉鈞宣稱,他見過投降的清軍,那些守軍雖然個人很勇武,可卻還拿著原始的弓箭長矛,連火銃都沒有看到,更別說大炮了。這樣的清軍,他認為在擁有高度火器化的九頭鳥軍前,尤其是擁有大量火炮的九頭鳥前,是完全不佔優勢的。而如果九頭鳥再有一座稜堡,火銃加大炮配合稜堡,那麼隨便可以應對十倍甚至二三十倍敵軍的圍城。
“只要彈藥充足,糧食足夠。守一年都沒問題。”
不過為了能儘快建成城堡,他建議把軍事防禦的城堡和居民住宅和市場分開來。就如荷蘭人在臺灣一樣,畢竟一個稜堡的建設相當複雜,要壘高臺,還有建各種堡等,不可能建的太大。如果要建成一個可以裡面居住許多百姓,還有市場的城池,那就工程太大了。
對於這種提議,劉鈞想了想之後也同意了。
把軍事用的堡壘和居住用的城池分開,也有利於防守,防止有細作潛入做亂,從堡內突破。
“那就把這個皇冠稜堡建在港口和鎮海城中間,兩面都能兼顧。同時,戰艦必要時候也能支援堡壘城池防禦。”
“這沒有問題。”
“那就開始建造吧,修復鎮海城的時候,同時建築稜堡。”
達恩向劉鈞提議,雖然城市和堡壘分開,但為了增強城市的防禦力,在修復城牆的時候,還是可以對城牆稍加改進,建成波浪型的城牆,使得城牆防禦力提升一些。對這些提議,他也都一一採納了。
“老馮,交給你們騎兵一個新的任務,把金州的百姓,都遷到鎮海和旅順兩地,讓他們建築城堡。”
“我們要堅壁清野嗎?”